留守儿童自述:因家里太破 所以父母才不回家

15.06.2015  15:14

  3年前,一名10岁小女孩一边上课一边哄着“闹觉”弟弟的照片《弟弟要睡了》,感动了亿万网民,并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持续关注。

  近日,辽宁卫视明星筑梦公益真人秀《归来》,首次以综艺节目的形式聚焦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摄制团队历时3个月,走访了湘西凤凰、贵州黔南、云南文山、重庆万州等10余省市的上百所学校,从3000多个留守儿童中选取12名孩子为拍摄对象。“用旅行陪伴成长,重走父母离家路,以团聚修复亲情”,陈一冰、黄征、杨童舒、孙茜等公益大使与观众一起走进孩子们的内心。

  “我们注重‘真’而非‘秀’,在这里明星为绿叶,留守儿童才是主角。”《归来》节目总制片人陈旭东说。在各类以娱乐为主的综艺节目充斥荧屏的当下,这场“寻爱之旅”让观众感受到了某种人性关怀的回归。

  网友“老徐时评”说,“深深被片子震撼,中国有6000多万名留守儿童,其中80%有隔代养育问题,超过7%的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如今,他们最缺乏的早已不是物质需求,而是精神陪伴与关爱。”

   美丽村落的孤独风景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让更多人知道了湘西凤凰古城。如今,当越来越多的游人走进美丽凤凰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凤凰人远离故乡外出打工——在中国,一个个静谧村庄里,老人和孩子渐渐成为留守的孤独风景。

  在《归来》节目的第一期,有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体操队运动员、奥运冠军陈一冰带着任务,来到了湖南凤凰县的几所中学挑选参与节目的留守儿童,但最初的两个发问便让这位驰骋体育赛场的大男孩有些不知所措。

  “父母在外打工的同学请举手!”陈一冰话音刚落,600多人的学校,竟有90%的孩子把手举过头顶。

  “一年没见过爸爸妈妈的同学,请举下手。”陈一冰的这次发问让他有些震惊,孩子们几乎没有人把手放下。出发前,陈一冰特意为留守在家的孩子准备了50张亲笔签名的明信片,最终却因数量太少而放弃。

  显然,当留守儿童这一概念如此具体的呈现在眼前时,会让人感到有些震惊和无措。但是,比数字更让人值得关注的是,这个特殊的群体所带有的标签式的特征。“我们在对近3000名孩子一对一寻访交流中发现,这一群体中能善于表达、沟通的实在太少了。沉默寡言、表情木讷、内心比较封闭,不愿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是这些孩子最显著的群体性特征。”《归来》节目执行制片人郑征说。

  “最终参与拍摄的12名留守儿童还是很有代表性的,除了比较封闭这一普遍特征外,我们还发现由于缺失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自卑、脾气暴躁、厌学、网瘾、不理解父母、自暴自弃等各种问题也较多,人们印象里那种乖巧、懂事的类型反而不占多数。”陈旭东补充道。

  独居女孩杨钰腕、孤傲学霸李莉、有些逆反的夏成龙、喜欢上网的杨明瑞……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留守儿童在明星们的陪伴与引导下,经历了一次短暂而特殊的旅行,共同见证成长和蜕变的力量。

   短暂团聚的亲情修复

  “人为安排了一次短暂的团聚,有用吗?”

  对于记者的疑问,陈旭东回答的十分肯定,“有用。相比于冰冷的电话和视频,面对面的团聚能修复缺失的亲情,给孩子留下温暖的记忆。”

  杨钰脘,这个来自湖南凤凰县腊尔山镇的11岁女孩,从7岁起便独自在家,父母和妹妹在杭州萧山打工。之前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凤凰二中,但目前成绩下滑。坚强、大方、懂事的杨钰脘早已不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背负压力在学习的小大人。做了节目之后,她的父母才明白孩子成绩快速下滑的原因以及她独自生活的不易。最终,孩子母亲选择回到家乡,在小镇上做点生意,照看女儿。

  与乖巧懂事的杨钰脘不同,安徽灵璧县的13岁男孩夏成龙有些“叛逆”,排斥跟家人沟通,平常妈妈不给钱就摔东西,还会嫌压岁钱少直接把钱撕掉。可是,当他看到爸爸因劳作而留在指甲上的淤血,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他才知道他撕掉的是什么。

  在这些孩子中,有一个声称“不想见爸爸”的孩子格外引人注意,面对大家的不解,这个叫做杨明瑞的13岁男孩说:“不见,因为不想。”

  杨明瑞父母离异,他常年跟外婆生活,父亲在外打工两年未归。一直以来,父亲在他的眼中就是一个给钱的符号,而且还经常给不到位。外婆由于要上班贴补家用,担心外孙在外面学坏,所以就让杨明瑞待在家中,时间一久他便养成了沉溺于网络游戏的毛病。

  然而,杨明瑞心里的“不想”在见到久别的父亲时悄然改变了,为了省钱爸爸住在四处都是臭水的危楼里,这一场景深深刺激了杨明瑞。节目拍摄到这时,他突然转头出门说自己要静一静。随后,他对父亲说:“爸爸,我们回家吧,不管怎么样我们至少在一起。”

  此时,杨明瑞的爸爸也是百感交集,他觉得每月的钱按时寄回去,有外婆的照顾,孩子应该没问题,可是当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给钱的符号后,他明白了作为父亲的失职。

   陪伴是一个社会问题

  4位明星,12名留守儿童,为期10多天的远行,一次以故乡为起点的寻亲之旅。

  一路上,没有特设的节目编排,孩子们在所带明星的陪伴下,感受城市的繁华与精彩 ,享受旅行的轻松和惬意,收获同伴的友谊与快乐,最后走近被疏远的亲情。虽然这一路也会有摩擦、磕绊 ,但孩子们感受更多的是明星和同行伙伴的关爱,心与心的沟通。

  当旅行结束,孩子们来到父母身边准备与明星分别时,令节目组和明星们都备感意外的是,每一个孩子都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倾泻式的难过与不舍。这与他们初见久违的父母时表现出的漠然、怨愤形成了鲜明对比。陈旭东解释说,“在短暂旅途中他们感受到了陪伴的幸福,这是一直渴望却不曾得到的感受。”

  《归来》呼唤的是亲情与爱的回归,而这个话题其实不仅仅局限于留守儿童。如今,陪伴已然是一个社会问题。很多城市父母因为工作太忙疏于与孩子交流,虽然人在身边孩子也同样“留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由此反思道:“人们往往为了实现一种社会目标,最容易忽略自己身边的亲人,其实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模式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成本代价,如果长此以往我们的社会会出现很多文化和心理上的撕裂。”

  也许一个节目、一段旅行、一次陪伴并不能改变什么,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也依旧会长期存在,而他们的父母还要为生计外出打工,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懂得精神陪伴对于孩子的意义,学会尽可能用更科学的教育方式弥补这种情感的缺失。正如明星杨童舒在参与这次活动后感叹的那样,“‘爱’首先是用对方喜欢和接受的方式给予。”

  值得点赞的是,《归来》节目不仅在“线上”的传播引发更多的人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更在“线下”建立了诸多公益项目,让关注变为更切实际的行动。

  一个在外兼职做图书管理员的四年级学生说:“我的第一个愿望是爸妈能回家陪我,第二个愿望是能为学校建设一所图书馆,因为我最喜欢读书。”

  于是,节目组与当当公益联合发起“一本书的奇幻漂流”,在北京和沈阳回收二手童书,捐给贵州山区,建立爱心图书馆,希望留给孩子们有书香陪伴的童年。

  “在河南一个女孩对我说,是因为家里太破所以父母才不回家,所以希望把家装扮得更漂亮。” 郑征讲起了采访中遇到的难忘经历。

  “为了满足孩子的美好愿望,我们与糖果计划公益组织联合发起‘为爱上色’行动,在河南几个留守儿童集中的地方,通过彩绘村庄留给孩子一个彩色的家乡。” 郑征说。

  6月21日,《归来》第一季节目即将结束,但这些项目和越来越多的关爱会继续陪伴孩子,丰沛他们本该拥有的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