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成绩

02.03.2015  18:04

  “没有哪次见面是不吵架的,而且孩子越大吵得越凶”

  “在这里也很难跟他们说上话,不如回去,还可以找同学玩儿”   “每到放假我妈就让我到北京来,可是在我心里北京没有我的亲人”   ------------------------------------------------------------------------   “你给我买车票,我要走!”15岁的小国说。   “有本事你走着回去!”邱立花喊道。   小国随即摔门而出,6个小时之后才回家。   邱立花和小国是一对母子。邱立花和丈夫都是河南人,已经在北京打工20多年,丈夫在建筑工地,邱立花在一家公司做保洁。   这个春节,邱立花夫妇没有回老家,让正在上高中的儿子来了北京,既能阖家团圆,又不耽误挣钱。   “刚来几天还挺好的。”邱立花说,“没过一星期就开始跟我闹别扭,昨天他爸差点儿动手揍他。”   邱立花说这话时是大年初三。   从邱立花所住的北京西四环,再往西北方向走就到了西山脚下,河南人武小华在这里为那些租了土地的北京人打理菜地。   邱立花跟儿子怄气的那天,武小华也在跟来京过年的16岁女儿闹别扭。   邱立花的儿子和武小华的女儿都是留守儿童,一年到头只有春节这几天才能见到父母,但是难得的团聚往往伴随着激烈的冲突。   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有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去年年底刚刚完成的一项名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家频率不高,22.7%的父母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有26.2%半年到一年回家一次。也就是说,有3000万孩子至少半年才能见到一次父母。   短暂的团聚一方面让父母子女都感受到了温馨和甜蜜,但另一方面,由于平时沟通不够,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也容易在这个时候激化。   “没有哪次见面是不吵架的,而且孩子越大吵得越凶。”邱立花说。   见面团聚并不意味着父母能把时间留给孩子   “每到快过节了我们的电话费就特别多。”云南省镇雄县的男孩李小刚说,春节前,外出打工的人陆陆续续回到家乡,每每看到有人回来,李小刚就会跟姐姐、妹妹一起给父母打电话,催问他们的归期。“虽然他们告诉了我们火车票的日期,但我们还是担心,担心他们是在骗我们,担心他们突然有事回不来了”。   孩子们盼到了父母,但父母不一定有时间陪他们。   邱立花住在北京西四环附近的“城中村”,房子是当地居民建的三层小楼,共住着六七户人家,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平时还算热闹,但春节期间别人都回老家了,只剩下邱立花一家,非常冷清。   小国到达北京时是傍晚,当时邱立花还没有放假,她特意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小国接回家,并做了小国爱吃的炒大虾。   之后的每个白天和晚上都是小国一个人在家。“妈妈每天晚上回来已经很累了,她最多问一句白天学习了吗?第二天早上我还没起床她又要出门了。”小国说。   整个春节邱立花只在除夕和初一休息了两天,其他时间都去别人家做小时工了。休息的那两天,一天去北京的亲戚家吃饭,还有一天去逛商场买衣服。   小国和妈妈的战争爆发于初二早上。那天一早小国很希望妈妈带他去转转北京的庙会,但是邱立花却告诉他,之所以选择留在北京过年就是为了春节好找活儿,能多挣些钱,临走时让小国留在家里写作业,“回来我要看”。   晚上回家,邱立花没有看到小国的作业,而是小国执意要回老家的倔强。“在这里也很难跟他们说上话,不如回去,还可以找同学玩儿。”小国说。   “孩子24小时都会想妈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教授段成荣说,但是,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没有意识到陪伴孩子是一种责任。   段教授介绍,《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责任。”“能够把它写到纲要里去,是经过很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对此的宣传和推进还不够”。   很多父母觉得“给孩子挣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其实,孩子们最需要的是陪伴,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尤甚。   如果意识不到这些,即使父母专门回乡团聚也不意味着专门的陪伴。记者在春节期间想约云南一名留守儿童的父亲进行电话采访,电话从年前打到年后,每次接起电话时,这位父亲都在麻将桌上。   学习和成绩是留守儿童与父母矛盾的焦点   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矛盾都是缘于学习成绩。   刚参加工作的晓辉说,小时候的春节总是先甜后苦。当时爸爸在外地工作,过年前,爸爸回来的第一天对晓辉来说就像天堂,“不仅有新衣服还有很多新奇的零食”。但很快就“从天堂掉到了地狱”:爸爸看了成绩单以后,就会“一顿胖揍”。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俩连小学三年级都没有念完,基本就算文盲了。我们不能让孩子走我们的老路。”李小刚的爸爸李云虎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父亲、母亲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的分别为72.8%和67.9%,受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他们大多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他们努力挣钱,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求学这条路上能“走得更远”。   但现实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日常学习也无人督促和辅导,再加上农村教育整体质量薄弱,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李小刚现在上高一,留过两次级,和他同龄的孩子已经要参加高考了。   “我妈给我打电话,第一句话肯定问‘在哪呢?’第二句话一定是‘考试多少分?’”小国说。   调查显示,六成留守儿童与父母至少一周通话一次,这其中,81.9%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关心的是自己的成绩,只有5.8%认为父母关心自己的情绪。   小国跟妈妈在春节期间爆发的矛盾,还是跟学习有关。   知道父母在外打工不容易,所以小国学习一直很努力。但上了高中后,他在学习上越来越吃力,期末考试成绩竟然是全班最后一名。   整个寒假,小国都沉浸在懊恼、沮丧中。而邱立花除了懊恼之外还着急,但又找不到好的办法,就取消了儿子所有的娱乐项目,每天催促小国写作业、学习。   “其实,我来之前是做好计划的,但是被她这么一催,心里更烦了。什么也不想学了。”小国说。   亲子矛盾的根源在于长期分离造成的隔膜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05~2010年,农村小学、初中学龄阶段留守儿童和大龄留守儿童规模降低了9.65%和19.68%,而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增幅达47.73%。   一些留守儿童父母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学龄前不重要,等上学了再自己带。殊不知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期是在学龄前,如果错过这一关键期,孩子即使到了父母身边也很难再建立亲密关系,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亲子关系要么冷漠,要么矛盾重重。   在北京打工的甘肃人杜小红是两个男孩的母亲。   这个春节,因为大儿子的一句话,杜小红没有回家。已经十五六岁的男孩在电话里对母亲说:“春节是不是能挣更多钱?你别回来了,多挣点给我买摩托车,挣不够钱就别回来。”   类似的对话基本上是这两年杜小红与儿子沟通的全部内容,而儿子与杜小红的丈夫之间基本不说话,只要说话就是吵架甚至动手打架。   留守儿童与父母在春节期间出现的矛盾、争吵,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父母与子女因长期的分离造成的隔膜。   “每到放假我妈就让我到北京来,可是在我心里北京没有我的亲人,只有在奶奶那里我才是公主,在他们那里(父母在北京的家——记者注)我就是客人,我怎么待着都不自在。”武小华的女儿红红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的调查显示,生病时,仅有约半数留守儿童会告诉父母(48.3%),一成多留守儿童自己去看病(15.2%),仅有一半的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课余时间经常去哪里或干些什么。   改善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的关键在于父母一方。   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明舜认为,关爱留守儿童,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法律政策的制定者,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理念,首先是在利益平衡中应该突出儿童利益优先。其次是在监护制度中强化义务和责任。只有监护人尽了责任和义务,被监护人的权利才能够真正地实现。   “留守儿童问题备受全社会关注,这么多年来大家也都在呼吁,但好像很难解决,最大的难处就是没有法制保障。”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说,从立法的角度来看,社会领域的立法一般是比较困难的,立法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一时不能立法,我们可以提出一两条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办法。例如,保证父母必须有一个留在孩子身边,如果没有,必须指定监护人,对监护人的条件要有明确的限制,同时设计相应的补助措施。   确实亟须立法。这个春节,与李小刚同村的小芳没有等到自己的父母,她今年已经12岁了,在她的印象中父母只回来过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