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回应枪击案报道:不是《感动中国》
19.06.2015 19:46
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6月17日,白岩松在出席中国传媒大学梧桐书屋“思想午餐”活动与学生交流时回答了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一名新闻系的同学向白岩松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新闻1+1》有关肃宁枪击案那期播出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在警察圈内。有人质疑,白岩松在做这期节目的时候,为什么要称“五十多岁的老汉”?既然已造成四死五伤,为什么不称他为犯罪嫌疑人?白岩松在已知的事实里,当时的想法是怎么样的?以及,在这场舆论的风波之后,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否改变?” 回应同学 “透过这次许多警察的反弹,或者说对我说话的不满意。我其实首先看到的是,战友牺牲之后,他的这种悲愤的情绪,还有长期以来的委屈、压力和内心的不平。 我们在制作这期新闻的时候,枪击案刚发生了几个小时,直播是在当天,几乎所有的事情全是问号。调查报告是昨天才出来的,已经过去了八天。当时警方也没有说法,我上节目就是引用警方官方微博,它也是采用一个非常中性的说法。 我在这里特别强调,(当时)没说他是不是精神病人,也没说他到底是自杀还是被击毙的等等,都是未知的。 当所有事实未清楚的时候,必须首先采用中立的词汇,这是新闻的准则。 在过去,我们新闻刚刚开始发生的时候,就立即下定义,导致的教训和错误很多。稍微查一下资料,庆安枪击案的过程中,由于第二天县领导慰问干警,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轩然大波。因为大家会认为,在事实未清楚的时候,就让“慰问”表达了一种定义,这是不可以的。所以,新闻要有新闻的准则。尊敬和尊重都是一定会到来的事情,为什么要着急在新闻出发的这一瞬间呢? 每个行业要有每个行业的准则。做新闻不是做感动中国,做新闻是做新闻,而感动中国是一定会到来的尊敬。我从2002年做《感动中国》到现在,采访的警察不计其数,为多少警察热泪盈眶过,那一切都是假的吗?这一瞬间,难道当我去坚守新闻的准则的时候,我就变成了警察的对立面? 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去思考的问题。” 冷思考 “现在中国最让我担心的问题就是人群的撕裂。每个人都急于站队,地域的歧视是长久以来就存在的,大家看一下内地和香港之间的问题,再看一下患者和医生之间的问题,现在是不是又要出现媒体、公众和警察之间的撕裂? 我也注意到,在这件事情之后,围绕这件事情,支持我的和不支持的战争,用词我都很担心,之前我也在和同事说,支持我的很多用词我都很担心。因为以对立的方式在去支持。 现在基层的警方投入不均,富裕和贫穷地方的投入都不均。我一同事的父亲就是警察,一年练习射击不到十发子弹。那天我在节目中就强调,要增加投入,尤其是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警察的训练就跟不上,这是一种对未来更大的损害。 我觉得,媒体的悲鸣应该是一种更长远的悲鸣,去解决一些更长远的问题。如果我们停留在情感的表达,而不能去解决我们将来警察的待遇问题,配枪之后的训练问题,经济发达的地区还好办,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欠账问题怎么去解决?这是一个要去解决的大问题。”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新闻部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19.06.2015 19:46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习近平总书记半个月内三次强调“决不能前功尽弃”,有什么深意?
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