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实施“百名律师包千村”行动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莱芜市司法局坚持“重严求实、法治惠民、服务为民”原则,创新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百名律师包千村”行动,为全市1067个村(社区)配齐法律顾问,打通了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江汀同志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省推广。截至目前,共举办法治讲座1260场,审查合同、修订村规民约2600多份,化解矛盾纠纷639起,参与处置群体性事件56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以加强阵地建设为基础,搭建法治惠民服务平台。一是构建有力的领导推进体系。市委、市政府年初提出在全市实施“百名律师包千村”行动,将该项工作纳入全市基层重点工作和重点改革任务,印发工作方案,确立了法治惠民、服务为民工作目标,明确了村级法律顾问的经费保障、主要职责、权利义务、任职条件等内容。各区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村级法律顾问经费来源、聘用办法、主要职责以及考核奖惩等内容。市、区两级司法局均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专题调研、现场指导、调度检查等措施,全力推动工作开展。二是科学配置城乡法律服务资源。统筹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两支队伍,通过双向选择、组织调配、项目招标等方式确定人选,两支法律服务队伍优势互补、合力服务,做到资源有效配置、力量有效整合。全市共有169名法律服务人员参与这项工作,其中律师112名,均有8年以上执业经历。三是搭建务实管用服务平台。在全市所有村(社区)建立司法行政服务室,作为村级法律顾问在基层的工作阵地。全面落实信息公开、工作日志、宣传表彰等制度。在村委会显著位置设置公示牌,主要公示法律顾问姓名、单位、照片、联系方式、工作职责等信息,便于群众联系和咨询;工作日志由包村律师记录为村委会、村民解答法律咨询、调解纠纷、上法治课等工作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以提升服务水平为重点,增强法治惠民服务实效。一是着力破解基层现实法律难题。通过法律顾问入驻基层,依法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钢城区艾山街道双杨桥村,2007年村委会与某制砖厂签订了30年承包合同,涉及172户村民的土地,4年后,砖厂因欠银行贷款被封存了设备,欠交承包费28.66万,村民情绪激动,一场群体性上访事件一触即发。法律顾问积极介入,与村委会和砖厂负责人反复磋商,起草拟定了解除协议书,帮助双方解除了承包合同。同时,律师代理村民,向法院起诉砖厂,进入诉讼程序后,拍卖这些设备,偿还村民应得的承包费。二是着力提高基层干部群众法律意识。通过发放法制宣传材料、现场解答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有力增强了基层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能力明显增强。三是着力提高基层依法管理水平。法律顾问通过进行法律体检,审查村规民约,帮助村里审核、修改、起草各种合同,有效的降低了法律风险,避免了矛盾纠纷和经济损失的发生,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四是着力化解基层突出矛盾纠纷。积极参与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理性解决矛盾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三、以加强制度建设为保障,构建法治惠民长效机制。一是强化经费保障机制。市委文件明确规定:“费用采取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办法解决,由各区财政负担。市级财政根据各区工作开展情况给予一定奖补。”村级法律顾问经费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不让村(社区)拿一分钱,切实减轻了基层负担。莱城区、雪野旅游区和经济开发区将村级法律顾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区财政负担;钢城区法律顾问费由区、镇财政各负担50%;高新区法律顾问费由街道财政负担。目前,市财政的奖补资金已到位,全市经费保障达到320万元。二是强化监督检查机制。采取一周一调度的办法,调度工作进展情况;采取一月一统计的方法,掌握相关工作数据。每两个月开展一次集中督导检查,深入各区、各功能区及部分镇(街道)和村(社区),对“百名律师包千村”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调研督导。充分发挥司法所联络协调作用,深入村(社区)掌握法律服务人员服务村级事务的详细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三是强化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对村级法律顾问的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兑现聘用费用,对工作开展不力、敷衍塞责的,不予兑现费用并进行通报批评,直至取消法律顾问资格。制定了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明确了法律顾问的最低工作量,平时有法律服务需求应随时提供服务。基层司法所每月对村级法律顾问的工作日志进行检查,每半年对法律顾问的服务情况和成效进行量化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律师,要求律师事务所重新指派、更换律师,更换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解除与该律师事务所的服务协议,依规扣除购买服务费用,有力保障了服务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