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口碑 最高的奖赏

07.07.2015  14:57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我在教育战线干了一辈子,荣获的奖励证书攒了满满一箱,但我最珍爱还是‘利津人民奖章’这一荣誉称号。”已经退休的利津一中原校长王光普,从书橱的显要位置取下那枚光泽如新的奖章,爱惜地抚摸着,眼里流露出熠熠的神采。


  “这一奖项是人民授予的,所以弥足珍贵。”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利津人民奖章”荣获者的心声。屈指算来,“利津人民奖章”评选活动已经连续开展5届历时20年,这项活动已经成为引领全县各行各业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一面旗帜,不断释放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巨大能量。


  翻看过去的时间节点


  “自利津县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开始,我们坚持每一届的届中开展一次‘利津人民奖章’评选活动,至今已有18人荣获‘利津人民奖章’荣誉称号,每一次评选都在全县引起轰动效应,社会效果非常显著。”利津县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陈永民如是说。


  根据组织法的规定,地方人大常委会拥有“决定授予地方的荣誉称号”职权。这一职权如何行使,法律没有明晰规定,但这也给地方人大常委会依法能动创新提供了空间。1995年1月,利津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予“利津人民奖章”荣誉称号的试行办法》。2010年5月,利津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关于授予“利津人民奖章”荣誉称号的办法》。在评选主旨上,始终坚持“群众当评委,百姓说了算”;在评选范围上,凡为利津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利津籍公民和在利津工作的非利津籍人士均有参评资格;在评选标准上,主要是看“谁为百姓办实事最多、谁为社会贡献最大”;在表彰形式上,以县人大常委会的名义召开表彰大会,授予“利津人民奖章”。


  有一点做法值得称道,即每次评选的人数不予固定,而是本着“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确保每次评选出的奖章获得者评得准、立得牢,让各方满意信服,经得起历史检验。1995年4月,授予朱继德“利津人民奖章”荣誉称号;1997年12月,授予王光普等3人“利津人民奖章”荣誉称号;2005年11月,授予刘福堂等5人“利津人民奖章”荣誉称号;2010年7月,授予王青春等5人“利津人民奖章”荣誉称号;2014年7月,授予潘如金等4人“利津人民奖章”荣誉称号。


  细数那些奖章荣膺者


  朱继德是“利津人民奖章”的第一位荣获者,也是1995年首次评选唯一获得这项殊荣的人。说起朱继德,在利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名响当当的标杆式人物。1961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毅然放弃可以留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成为建国后第一位回到家乡工作的大学生。他先后参加了利津县机械厂、麻纺厂、化肥厂、油脂化工厂、石油化工厂、山东凤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及利津热电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筹建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第一线,足迹遍布利津工业建设的各个角落。1993年3月,朱继德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利华益集团有几个项目上马又找到他,他二话没说挑起了总工程师的重担,继续发挥余热。朱继德淡泊名利,恪尽职守,殚精竭虑,兢兢业业,在利津县经济社会发展史上谱写出了最辉煌的篇章,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和认可。正因为如此,他成为首次评选的不二人选。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是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期间组织了两次评选活动,授予8名同志“利津人民奖章”荣誉称号,他们大多是社会事业建设中的佼佼者。王光普属教育界,1989年担任利津一中校长,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短短几年间,昔日校舍破烂、人心涣散、教学质量低下的利津县一中一跃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1998年利津一中高考勇夺文理科两个全市第一名。利华益集团董事长徐云亭是企业界的风云人物,1993年企业成立之初,员工刚满百人,产值不足百万,产品结构单一,徐云亭以过人的胆识和气魄带领员工踏上奋发图强的变革之路,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利华益集团已蝶变为资产总值60亿元,员工5000余人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


  2010年、2014年组织的两次评选活动,将导向倾向基层一线。张玉亭是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一张“名片”,1998年他当选毛坨村支部书记时,村里一穷二白,他决定从开发村里6000亩盐碱地入手,彻底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村里没有资金,他便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四处化缘,并用自家的砖瓦房作抵押请来施工队,那一段时间,他整日奔波在工地上,吃不好,睡不好,人整整瘦了一圈,土地开发终获圆满成功,当年全村人均纯收就增长了三倍。之后,他带领村民成立了棉花、食用菌、葡萄产销合作社,与青岛农业大学建立了农业科研合作关系,为农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毛坨村迈上了蓬勃发展的康庄大道。薛国岳是一名基层法官,2001年赴任利津县陈庄人民法庭,一干就是十三年,审理案件1500余件,均做到了零错案、零投诉、零上访,他的足迹遍及利津县城北部4个乡镇的田间地头、厂房油区,他所在的法庭被群众亲切称呼为“农忙法庭”、“周六法庭”,他也获得“平民法官”的美誉。


  评选程序机制越来越完善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推进,人大的职权将进一步强化,我们将进一步总结完善评选活动的经验做法,全面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利津县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陈永民讲到。


  推荐是关系活动成效的核心环节,参与的广泛程度是衡量评选公正的重要标准。据了解,2014年的评选活动,利津县人大常委会按行政区划、行业、单位类别等分成五个大组,每大组下面又设若干小组,每个村、每个单位、每个企业均作为一个小组,先后进行两轮推荐。第一轮是自下而上,每个小组按照评选标准进行海选,将海选出的人选报所在大组,大组汇总后报县人大常委会。第二轮是自上而下,由县人大常委会根据第一轮推荐情况,将推荐意见较为集中的人选返回各大组,组织各小组从中进行再次推荐,然后由各大组把再次推荐的结果上报县人大常委会。县人大常委会根据第二轮推荐情况,研究确定初步人选,经考察公示并由常委会投票通过后,召开大会进行隆重表彰奖励。


  在具体推荐过程中,他们坚持不漏村、不漏企、不漏单位,确保了活动的“广泛性”;坚持严格统一的民主推荐程序,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企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行政单位召开干部职工大会,确保了活动的“民主性”;坚持人选的确定以推荐票数为主要依据,确保了活动的“公正性”,保证“利津人民奖章”真正授予群众众望所归且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排头兵。


  “这是利津县的最高荣誉!”这是笔者在采访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群众对评选活动的褒扬和认可,增强了组织者深入持久搞好这一活动信心。该县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陈永民表示,将总结经验,锐意创新,与时俱进,进一步健全工作程序机制,使“利津人民奖章”评选活动这一“品牌”日臻完善,不辜负人民群众的信赖和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