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中的“两弹精神”:你愿意为祖国付出什么?
昨天,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两弹城”:穿越半个世纪的两弹精神》节目。走进了四川绵阳梓潼县的大山深处,也走近了一群干惊天动地事的隐姓埋名人。
△绵阳“两弹城”是【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蹲点调研行的重要一站。
“两弹城”,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核九院”的旧址,位于四川绵阳梓潼县的大山深处,曾是我国最神秘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之一,我国有一半的核试验是在这里的指挥下进行的。
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等“两弹元勋”,曾在这里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秘密研究工作,完成了原子弹和氢弹武器化、小型化的研制。
这次的采访活动,记者从绵阳出发,直至大山深处,沿着历史的印记,挖掘半个世纪前不为人知的故事。在节目播出之后,我们一起走近这一路的找寻和记者眼中的“两弹精神”。
你愿意为祖国付出什么?
在从四川省绵阳市里到梓潼县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去到“两弹城”蹲点调研,应该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王淦昌旧居就在距离“两弹城”大门不远的地方。这样简朴的房间,已经是这里的“院士楼”了。在眼前众多穿越时光的物件中,一个木箱最为显眼。上面写着“王京”两个字。
原来,王淦昌曾经在苏联杜布纳原子能研究所任副所长,彼时的他已经名扬世界。而当他得知祖国的需要时,没有丝毫犹豫,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因为两弹研制是绝密,名气太大的他只能改名换姓。从苏联到北京——王“京”,隐姓埋名17年。
他们可以为了祖国放弃自己的名字。
另一位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旧居里,一对沙发,一部电话,一台手摇计算机。还有墙上的两张手稿。
“明天我还要做一个手术”,思前想后,邓稼先在手术前,加了一个“小”。他不想让大家担心,但那时的他,已经罹患直肠癌晚期。血小板几乎完全丧失,体内不停出血,距离他去世只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
可通篇除了这一个“小手术”,就只有工作。他牵挂着我国核事业的未来,反复修改加快核试验的报告。他关注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一项一项写下来叮嘱着后辈,他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连字迹都已经潦草得快看不清时,他的心里仍然只有祖国。
他们可以为了祖国献出自己的生命。
斑驳的红砖墙,阴冷狭长的山洞,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里的一切却还在诉说着那个“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时代。
而回到绵阳市之后,我又去看了看如今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走进了那里的年轻人。
他们中的很多人,或是清华北大,或是留学归来,他们本可以有更优渥的生活,或是可以带来名利的科研成果。但是他们与前辈一样,不计个人得失,始终向着国家需要的方向前进。
时至今日,中物院依旧保留着一个特殊的入职仪式,新来的年轻人,都要走进“两弹城”上一课,课后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来中物院。
“自己能够为国家做一份贡献,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这是他们的答案。
他们仍然可以为了祖国放弃一切。
还好,半个世纪过去了,“两弹精神”从未走远。那是一个相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那是一个敢于将国之重担挑于一身的时代。那个时代里曾经有过惊天动地的回响,有回响过后一笑谈之的英雄。
如今,那片曾经被他们点亮过的山河,已是一番繁华盛世。
今天,向“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致敬!
编辑:孙岩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