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口述的共同见证:投身抗战是华侨华人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1939年,当13岁的张伟民看完武汉大学合唱团的抗日宣传演出后,这个4岁就跟随父母前往马来西亚的华侨少年热血激昂,毅然报名参加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发起组织的华侨回国服务团。
因为担心年纪小、身高不够,母亲还特地给他一个枕头垫在屁股下面,让他好好学习驾驶。当年8月,他就和另外400多名队员一起辗转新加坡、越南等地回到祖国,投身抗战一线,在烽火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如今,张伟民老人已经90高龄,是国内健在的7名南侨机工中的一员。在14日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华侨华人”展览开幕式上,回忆起当初自己归国参加抗战的场景,依然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那时我们的船从新加坡码头起航,上万名华侨聚集在那里为我们送行,个个眼含热泪。当时我们心里就一个念头,那就是抱定了随时牺牲的念头,要和日本侵略者战斗到底。”老人一字一句的说。
“母叫儿子上战场,妻送郎君打东洋”——回顾70年前的那段特殊岁月,历史研究者们说,这种感人景象不止出现在神州大地,还出现在全球每一个有华侨华人分布的国家和地区。
在漫长的抗战岁月和反法西斯斗争中,数以百千万计的华侨华人为了不做亡国奴、为了保卫祖国家乡、为了打击法西斯主义和侵略者们,空前的团结和动员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毁家纾难,万死不回,书写下了华侨华人历史上最光辉、最灿烂的篇章。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华侨华人不仅归国参战,还在侨居地组织武装、参加军队、捐款捐物,同当地人民和盟国军队并肩作战。他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也为侨居地人民的独立解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五邑大学副校长、著名华侨历史研究专家张国雄教授说。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华侨华人”展览上,60件文物和近400幅图片静静诉说这段光辉历史。其中,不少文物和图片还是首次和观众见面。他们来自于广东华侨博物馆的珍贵馆藏和全球华侨华人的踊跃捐献。
不屈的爱国精神和坚决打击外来侵略的意志,是华侨华人抗战精神的灵魂与核心。展览珍藏的报纸和图片显示,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众多海外侨社就通电要求抵御外辱,并且自发组织起来捐款捐物,支援国内斗争。
包括张伟民在内的数千华侨青年告别安定生活,归国服务,不少人血洒疆场,留下了“南侨机工”的伟名后世传扬;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华侨创办的航空学校培训的一大批飞行员先后回到祖国加入空军,使中国的空军力量得到加强。在这次展览上,就有美国飞虎队华裔成员的后代来到现场,再次向公众讲述了先辈当年鏖战长空、誓死战斗的壮烈经历……
在这次展览上,吸引观众的还有一批印有“航空救国券”等字样的各类抗战公债。静静地躺在橱窗里的它们,上面或者印着50美元、或者印着100美元的字样。广东华侨博物馆馆长王明惠说,抗战期间国内共发行价值30亿元国币左右的各类公债,其中被华侨华人认购的就超过11亿元之多,绝大部分都是以美元计价,这些公债最后并未兑付,“与捐款无异,足以证明华侨华人在抗战中的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
“在我们搜集史料的过程中,直到现在为止,北美的众多侨社组织还能随时拿出当年购买的抗日救国公债,数量之大,可谓数不胜数。我们经常说抗战有个大后方,从某种意义上说,华侨华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抗战的大后方。”暨南大学教授、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张应龙说。
原标题【 文物与口述的共同见证:投身抗战是华侨华人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