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无比的北影节,少点套路多点真诚,好吗?

17.04.2016  17:47

  4月16日,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又一次在距离北京市中心74公里的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啦。

记者们在瑟瑟风中直播完了整个红毯,见到了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的曼妙身姿,也见到了戛纳影帝克里斯托弗·沃兹优雅的笑容,然而,这些都不能替代,北京 电影 组委会混乱的组织,给记者带来的“心灵震撼”。

如果大家对于去年媒体同行们的吐槽还记忆犹新的话,放心吧,今年的组委会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组委会。虽然,红毯现场放置了饮水机、移动厕所,像去年那样禁止媒体喝水又禁止排水的现象没有再出现。但是,从报名、领证、进入红毯到结束回程,每个流程之间都是脱节的,每当你以为搞定了一个部分,就要开始为下一个部分发愁,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给你打电话、要求加你微信的,会是谁?

被拉近N个微信群里后,你将会彻底感受到一种恶性循环、无法破解的混乱。每个流程遇到的人,绝对不是那个能够帮你解决这部分问题的人。有时候,有个人会满口答应下来,说回去帮你问一下,但相信我,从此以后,你永远无法预计,能否打通TA的电话,甚至,就此从你生命消失了也不一定。

群访间,一位工作人员曾透露,“我们开会的时候,上面的指示都是说要善待媒体的。”然而,这里所谓的“善待”,却并不是从人的角度去考虑他人的需求,建立一套合理的机制,而是害怕出问题被报道,于是不停加派人力解决问题,却因为培训不到位、沟通不畅,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出了问题除了拖延时间就是玩消失,导致整个流程陷入了一个一切都要看媒体个人突破能力和运气的怪圈。

深深的无力感。就像亲人被绑架后,绑匪身在暗处,你在明处的感觉。

组委会中途更换团队,报名事宜无人接管

这种无力感,从报名阶段就开始了。腾讯娱乐记者早早填好了资料,等待审核,并被拉进一个叫做“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媒体沟通”的微信群,群里都是知名娱乐媒体的记者,最多时有近百人。

 

4月1日报名截至前两天,媒体们陆续开始收到审核的通知。没有通过的记者到群里反映,谁知直到通知抢红毯票的前一晚,我们原本要去红毯直播的小伙伴,但发现自己的报名资格还在“审核中”,此时记者再次向群里反映,却再也没有回答。为了确保不耽误报道任务,我们临时调整了计划,对调了红毯和群访间的记者,并且想方设法找到一个还能和电影节联系上的人,告知了TA我们的调整。

后来才得知,就在这几天,组委会解散了原先的团队,却没有下发任何正式通知,只是将媒体们都默默移出了媒体沟通微信群。此后的几天内,除了展映单元的票房转让市场依旧红火,对于媒体们来说,北京国际电影节仿佛从地球上消失了一般。

领证前夜,终于有人开始对你嘘寒问暖了,虽然电话那头听起来像是大学生一样的志愿者,对于电影节的流程,几乎完全不知情。你问一个问题,他就会离开话筒去问不远处的人。不过就有人管这事,差点没把记者感动到哭。

但是,领证现场却是这样的画风:五六个工作人员七嘴八舌地问着你的姓名、所属媒体、红毯报道区域,却半天都找不到一张登记着正确名单的表格。好不容易弄清楚报道区域后,一位工作人员又执着地跟我强调,去的时候坐这趟车,回来的时候也一定要坐这趟车。结果刚上车开始点名,这辆车的志愿者又发现,原来我根本不在这辆车的名单上,而是那位和我调换的同事……

此时,想起早上读到的龙泉寺师傅设计的香客挂单系统,特别想推荐给北京电影节组委会呀,真的,师傅们随随便便写一套,一定可以直接让你们省掉培训这么多根本搞不清楚摄影和摄像区别的志愿者的时间!

 

红毯直播迫在眉睫,媒体却无法入场

此处省略1000字后,媒体们陆陆续续通过到达雁栖湖。但是,下了车也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成功到达红毯了哟。从收费站到安检处,再从安检处到红毯媒体区,缓缓的移动、焦灼却不明原因的停下等待,身心受到煎熬的程度,绝对不亚于春运那条回家的路。

北影节期间发布会非常密集,不幸因为其他活动错过了组委会统一组织的大巴的小伙伴,生生被拦截在了距离开幕式3公里外的地方——而拿着记者证件的已经入场的小伙伴,竟然被告知进去了就不能再出来!

不过记者并不孤单——和她一起被拦下的还有从外地赶来的某电视台记者,以及某个艺人团队的车。他们都是因为无法按照组委会的要求,领取记者证和停车证而被拦下,并且,所有人都不知道该找谁解决这些问题。

在记者苦苦寻找入场方法的一个多小时内,陆陆续续还有十几位媒体同行都被拦截在了遥远的怀柔某大街上。最后,还是小伙伴突破了红毯的封锁,为记者送来了证件,然后就在3公里暴走的过程中,两人已经开始和其他小伙伴商议,如果待会又不让进场了,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直到这时,第一次参加北京电影节的记者,这里简直就是冒险家的乐园,一切游戏规则都不起作用,你必须依靠个人能力不断打怪、进阶。

好不容易来到安检处,早早来到红毯的摄像同事,开始催促记者赶快进去占位置。晚上的红毯,你们能不能第一时间看到小哇和长腿偶巴的好图,就要取决于这个位置了。

然而,红毯入口处,两辆车的媒体与一大群粉丝狭路相逢,安检处骚动了一会后,竟然把粉丝先放了进去。媒体们深感不满,问起缘由,工作人员答非所问:“都是为了不让你们绕路啊。”“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此处省略一段记者完全听不懂逻辑的车轱辘话)”“但是这样一样是在耽误我们的时间啊。我的同事说红毯上已经快没位置了。”“不会的。”“怎么不会,我同事刚告诉我的。““肯定不会的!”“……”

“Fucking crazy”。一位外国记者听到中国同行给他翻译了眼前的情景后,脱口而出道。这是迄今为止我听到过的对于电影节最中肯的评价了。

著名演员王姬在群访间接受采访时也感慨说,自己去过世界上那么多电影节,北京电影节的安保措施绝对是世界顶级的。

但是你永远不明白,这种级别的严格,到底是要用来防谁的呢?难道是有可能携带管制刀具的记者们吗?即使设置了这种级别的安检,最后还是有粉丝混入了媒体区,而且就倔强地戳在记者眼前,直接挡住了身后四五个摄像大哥的镜头。请问,严格到底该从何说起呢?

群访间要来何用?长腿偶巴好不容易来了记者居然被赶

哇!高端洋气上档次!刚刚进入群访间的记者心想。感觉马上就可以采访到一大串包括奥斯卡影帝影后在内的嘉宾啦!

然而在红毯未开始的时候,工作人员便来询问:“你们会说英文吗? 外国嘉宾要带进来吗?”在大家一致表达了可以直接用英文采访,希望工作人员能够将嘉宾们都引到至群访间接受采访的意愿以后,红毯开始了。

红毯开始不久,听红毯前线记者传来消息:《寒战2》剧组往群访间来了!大家立刻打起了精神,然而之间郭富城等一众《寒战2》地主创大步流星地从群访间外过……去……了……

同样还有《北京遇上西雅图2》剧组,大家苦等了很久,主创同样从群访间外过……去……了……

在这个时候记者们不禁开始向工作人员提出要求,希望能够尽量转达媒体想要采访的意愿,而群访间的工作人员则淡定地表示:“我们跟上面汇报一下。”看,又是神奇的“上面”。

不过可能“上面”比较忙吧,包括克里斯托弗•沃兹在内的许多嘉宾同样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欢快地直接无视了群访间……

在最后,前方传来了 《赏金猎人》 剧组作为最后一组嘉宾登上红毯的消息,而主办方则已经开始召集群访间的记者,称要集合去乘车返回了。于是群访间又是一片兵荒马乱,毕竟架出来的三脚架和摄影器材要收拾呀!而就当记者收拾妥当准备乘车返回时,只见李敏镐、钟汉良、唐嫣等人言笑晏晏地走到了签名板前。然而此时签名板附近已经只剩安保人员,记者想要上前采访和拍摄都被工作人员以“结束了、结束了”为由制止。于是记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你们的男神从镜头前走……过……去……了……

某剧组拍照提问用了8分钟,意大利著名导演1个问题就被催场了

学生有高考,对于媒体来说,北影节无疑就是一次对专业能力的大考了。考验范围之广让人无法想象。以群访间举例,群访间本身就搭建在走廊里,人声嘈杂之余会场内的音乐声也萦绕不绝。而群访间甚至没有准备一个可以扩音的麦克风,以至于即使是对于蹲在最前面的记者来说,不少女演员都仿佛自带了消声器,发言几乎被吞没在背景音中。媒体只能靠麦克风收音,结束之后再整理采访。如果想要第一时间给观众送上采访内容,就只能靠读唇语了。碰上矜持一些,口型不明显的女明星,简直读唇语都不够用,这得靠猜心啊!

在如此情况下,群访间一度出现了媒体纷纷向前移动,然后被主办方拦回后方,然后又移动,又被拦回后方,往复数十次彷如潮汐一般的奇妙景象。

除了要会猜心,会拉客也得是一项必备技能。众明星直接越过群访间的先例在前,在听红毯的小伙伴传来娜塔莉·波特曼即将过来的消息时,现场媒体已经开始自觉地呼喊“娜塔莉!娜塔莉!”谢天谢地,娜塔莉·波特曼被我们呼唤过来了。

然而事实证明,记者还是图样图森破。单知道有的嘉宾不一定会被引导进入群访间,但不知道即使进来了还是能被强行压制少得可怜的提问时间。

意大利著名导演托纳多雷来到群访间的时候,仅仅回答了一个来自外国记者的问题,工作人员就在催促“时间够了,够了。”在记者们的努力下,托纳多雷也仅仅多回答了一个问题就匆匆离开了群访间。伴随着他远去的脚步声响起的是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一句话:“哎呀反正媒体也不认识他啦。” 记者心里大写的Excuse me?今天没穿一件“I know them all”的T恤来真是失策。

与托纳多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某剧组还未上红毯前,就有无法确定是来自片方还是来自主办方的工作人员前来找熟悉的媒体,叮嘱一会要提问的问题,该剧组浩浩荡荡五六位主创,来到群访间后挨个回答问题、拍照,总时长大概超过了8分钟,几乎是其他嘉宾的三倍。

所以群访间记者的心情用一张阮经天的照片就可以概括: “好生气啊,但还是要保持微笑。”

 

北影节,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不好吗?

在整个开幕式流程中,记者确实没少遭罪,寒风里瑟瑟发抖等着红毯直播、坐在冰冷的地板上匆匆发稿都是常事。但吃苦受罪的不仅仅是记者,还有每个现场普通的工作人员。记者可以坐地上,他们不可以;记者还能吃个三明治,他们不可以;甚至在记者被逼到崩溃边缘忍不住质问主办方的时候,他们也只能微笑着说:“实在不好意思,我们跟上面反映一下”。

所以这一切是“上面”的错吗?记者在雁栖湖畔感受“四月春风似砍刀”的时候,旁边同样衣衫单薄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开会的时候,上面的指示都是说要善待媒体的。”话音未落,一个男子便指手画脚地向安保人员交代:“不许他们进去!不管是什么都不能进去!”

当时的场面是一片尴尬的沉默。相信不管是工作人员,抑或大会组委会,包括媒体,都希望北京电影节这张首都的名片能够办的圆圆满满,风风光光。然而一路下来层出不穷的状况外事件让所有人都身心俱疲。在回程的路上,听到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安慰年轻记者:“没关系,多跑几年就习惯他们的不靠谱了。”然而这种“不靠谱”真的需要靠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媒体和工作人员去“习惯”吗?

我们发自内心的相信,所谓的“上面”一定不会特地发出苛待媒体的指示,甚至会要求具体操作中善待媒体,这从今年随记者证发出的三明治就能看出。然而最后北京电影节还是变成了媒体人一年一度意志力和耐压力的大考。为什么好的初衷无法引向好的结果呢?

或许,在层层传递的指示中,少一些硬性要求,多一些基于记者工作的人性化考虑,事情将会变得更圆满,观众们也能通过记者的笔和眼,看到更多精彩内容,而不是徒留“望星兴叹”的媒体和因为看不到男神或者红毯机位太差而不满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