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鲁委员眼中的大学责任:高校教育要为就业买单
解士杰在赴京途中接受媒体采访
鲁网3月4日讯(山东商报特派记者 杨芳、冀强、张雯雯、李解、张冠超)“现在很多大学生三年教育(大四实习),白上了。轻视专业课学习,热衷于走向社会:实习、考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还有人说,现在的研究生综合能力也就相当于从前的专科生。这个现象很不好。”全国政协委员、山大物理与微电子学院教授解士杰不明白,难道这些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就是为了要那个“本本”?大学不再是社会发展的引领者,成了社会的追踪者,这显然违背了大学教育的本意。
让学生“重返”课堂
解士杰告诉记者,大学的扩招的确使我们的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优化社会,引领社会。然而,当前的现状是:很多大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关注就业,为此热衷于各种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热衷于各种证书的取得,大学的部分管理部门似乎更是推波助澜,鼓动学生到企业去、到政府去参加各种实习。为了参加各种非专业活动,甚至可以牺牲专业课学习。
“很多高校到了大四阶段,学生基本上不再专注于学习了; 一些硕士研究生更是只关注文凭,学位课程的学习只是走过场,而这恰恰是人生精力最旺盛,提升个人知识储备最重要的时候。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除了手中的文凭,并没有培养起一个科学的人才体系。”
为了让学生“重返”课堂,解士杰想了一招:不定期点名,点名的成绩计入学生期末总成绩的20%。“的确是好了些。有些教授更负责任,拍照片、给每个学生对应座位,一眼就能看出谁没来。”而教授的出招,也仅仅是保证了自己的课堂满员。
高校要为就业“买单”
解士杰说,社会是个万花筒,其标准和要求都是较低的,而大学对人的要求是高标准的。我们需要学校,需要培养一批有能力优化社会的人。“应该是让社会走进大学,而不是让大学走进社会。现在上学成了过程,只管那个‘本本’!”因此,他建议主管部门明确大学教育目的与实现目的的途径,不要擅自更改培养体系,强化专业基础教育。出台并强化相应的政策。“真正把学业重视起来,学好了,找不到工作还是少数。”
说到学生进了大学校园就开始操心4年后找工作的事,全国政协委员、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杨文感同身受。“我们是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学科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与社会需求对接。这就像企业生产的产品,它要卖出去、被社会需要才可以,这是目的。学生也一样,社会能让他施展才能,高校要为就业‘买单’,我们有责任让他们面对社会需求。”
“高校一味的、一厢情愿的设置课程,不面对市场需求,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我们应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学生如果找不到工作,如何体现合格?如何给社会作贡献?”杨文表示,现在要做的是,给高校分型:是应用型还是研究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