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丨“稀土之父”徐光宪:稀土紧紧连着我和祖国
业界有这样的说法:“谁掌握了稀土,谁就全天候掌握了战场。”作为工业“维生素”,稀土是隐形战机、超导、核工业等高精尖领域必备的原料,提炼和加工难度极大,珍贵稀少。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拥有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今天,让我们聆听“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的传奇故事。
“我有稀土情结,永远解不开……”
中国已探明的稀土储量位列世界第一,却曾因缺乏技术支撑,长期受制于人。多年前,由于萃取技术不过关,中国不得不低价出口稀土精矿和混合稀土,再以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价格购进深加工的稀土产品,徐光宪决心打破这一尴尬局面。1972年,他所在的北京大学化学系接到了一个军工任务——分离镨钕。镨钕,在希腊语中是双生子的意思!是稀土元素中最难分彼此的一对。
“稀土之父”徐光宪接受采访截图。资料图
分离镨钕是当时国际公认的大难题。“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稀土所有国,长期只能出口稀土精矿等初级产品,我们心里不舒服。所以,再难也要上。”这是年过半百的徐光宪人生中第三次改变研究方向,换专业,只有一个理由:此时此刻,祖国需要我。当时,镨钕分离采用离子交换法是惯例,缺点是生产速度慢、成本高,徐光宪提出了采用萃取分离法来实现镨钕分离。当时在国际上稀土萃取化学还是一门并不成熟的新兴学科,但这难不倒曾长期从事核燃料萃取分离的徐光宪。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在美国“禁止中国留学生归国”法案正式生效前,徐光宪的妻子高小霞放弃了博士学位,与他一同归国,他们被称为化学界的“比翼鸟”。资料图
徐光宪带领学生查遍了国内外的相关资料,终于在美国人因失败而放弃的推拉体系中找到了灵感,自主创新出一套串级萃取理论,把镨钕分离后的纯度提高到了创世界纪录的99.99%,然而对于徐光宪来说,这只是传奇的开始!徐光宪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把已经成功的串级萃取理论真正应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为获得准确参数,他不得不使用繁琐的“摇漏斗”的方法来模拟串级试验,整套流程下来需要耗费一百多天的时间,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一切又都要从头再来。
徐光宪采访视频截图。资料图
为了更快地推进稀土研究,徐光宪每周要工作80个小时。他白天“摇漏斗”,晚上琢磨理论,黑白连轴转。研究量子化学出身的徐光宪,在理论归纳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他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导出了一百多个化学公式,设计出最优化的工艺流程,并利用当时还不普及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虚拟试验,使原本复杂的稀土生产工艺彻底简单化,原来需要一百多天才能完成的模拟实验流程被缩短到不超过一星期!自此,我国稀土分离技术开始走在世界前列,根本改变了受制于人的困窘局面。
同行们几乎都不相信,真的可以解决这项世界难题?让徐光宪感动的是,在质疑中,当时的稀土第一大厂上海跃龙厂决定第一个尝试他的技术。让人惊讶的奇迹发生了:一排排看似貌不惊人的萃取箱像流水线一样连接起来。只需要在这边放入原料,在流水线另一端的不同出口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
“我怕二三十年后用光了,中国要变成稀土小国!”
这种一劳永逸的方法,被徐光宪称为“一步放大”。这样的专利,完全可以成为“一本万利”,但他却没有“做生意”的打算。1978年,他率先办起“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把他的科研成果在国营工厂里无偿推广。
稀土资源。资料图
新的理论和方法广泛用于实际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稀土工业的竞争力,却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把自己的工厂关了,用很便宜的价格买中国的稀土做储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出口国,但是自己没有定价权。面对宝贵的稀土廉价出口、面对不可再生的稀土资源大量流失,徐光宪每天都如坐针毡。
徐光宪采访视频截图。资料图
2005年至2006年,徐光宪两次上书国务院,呼吁保护我国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宝贵的稀土和钍资源,避免包头市和黄河受放射性污染。很快,温家宝作出批复。2009年,徐光宪又在香山科学会议上提出,要用10亿美元外汇储备,建立稀土和钍的战略储备,控制生产和冶炼总量,并建议重点支持几家企业主导产业发展,稀土产业走上健康有序发展之路。
“我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教出了一批学生”
全国稀土专业的博士,大多数都师出同门,那就是徐光宪的学生。执教数十载,他培养了近百名博士、硕士生和一大批稀土行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创建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撰写了很多重要教材。他的《物理化学》《核物理导论》等课程,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放射化学人才。他所编写的《物质结构》一书,曾是该课程全国唯一的统编教材,发行20余万册,在全国沿用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影响了几代人。
这本教材是全国第一本物质结构教材,影响十分深远。1960年,在最困难的时期,徐光宪夫妇把5000元稿费的巨款悉数捐献。资料图
徐光宪曾说过,“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培养出了很多学生,他们都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大大超过了我。”在学生们的记忆中,他常常将课堂延伸到办公室和家里。“年轻人要有时代幸福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未来需要年轻人负担起来。”徐老的谆谆教诲犹在耳边。而今,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科学家前仆后继,沿着徐老曾经走过的路,继续为中国的稀土事业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
徐光宪(前排右二)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的部分同学合影。资料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关系中国前途命运”。如若不能手握核心技术这一“金刚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我们怎能拥有“笑傲”的底气和力量。国士无双,今天,一起致敬徐老,致敬科技报国呕心沥血的中国科学家们!今日中国,已挺直了脊梁!
编辑:孙岩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