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牵挂|弘扬沂蒙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15.06.2020  13:11
金雀山下,沂水西畔,初夏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松柏苍翠、绿树成荫,塔、堂、亭、馆隐现其间,一座座庄严肃穆的烈士墓、一幅幅记录历史足迹的英雄浮雕,向人们诉说着当年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鲁网6月15日讯 金雀山下,水西畔,初夏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松柏苍翠、绿树成荫,塔、堂、亭、馆隐现其间,一座座庄严肃穆的烈士墓、一幅幅记录历史足迹的英雄浮雕,向人们诉说着当年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并参观沂蒙精神展。总书记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伴随着轰隆的枪炮声,村民们在渊子崖村的巷子间与来犯的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叫喊杀敌声此起彼伏……5月25日,记者在沂蒙革命纪念馆沂蒙精神展厅看到,全息投影生动还原着渊子崖自卫战的场景,让人仿佛走入了当年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沂蒙革命纪念馆作为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改造提升工程,于2014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6年来参观人数达426万人次。

  为记者讲解的是“全国金牌讲解员”刘国栋。《渊子崖自卫战》正是他参加首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初赛的作品。6年来,刘国栋进行了两千余场讲解,尤其让他难忘的是走出纪念馆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的经历。

  2017年10月,沂蒙革命纪念馆“红色故事宣讲团”成立,刘国栋带着红色故事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我们到了临沭县井店小学,孩子们很喜欢我们讲的故事,有个叫蔡久仁的同学拉着我的手说,他长大以后也想去当兵。

  当宣讲团来到海军“沂蒙旅”讲述红色故事时,朝阳连四班班长尹默俊激动地说:“我是含泪听完的,‘沂蒙母亲’‘沂蒙红嫂’对子弟兵的照顾,深深感动着我们。革命前辈为我们的解放事业奉献了一切、牺牲了一切,我们更应在保家卫国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传承沂蒙精神作出应有的贡献。

  今年3月份,从未接触过短视频拍摄的刘国栋与同事们,用一台相机和一个三脚架开始了线上讲解系列短视频的探索。“疫情发生后,我们练就了新本领。原来擅长的是‘面对面’讲解,现在大伙儿‘面对屏’讲解的技术也都熟练起来了。”当记者提出为刘国栋拍摄一段讲解视频时,他点头答应,并笑着说,“真搁到以前,可能还得准备小半天,最开始面对镜头的时候总归有些陌生和紧张,一条三分来钟的视频要反复拍摄十几遍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拍摄技术不好,就专门请来老师指导如何使用镜头语言;讲解词不合适,就按照短视频的要求不断完善……蹭蹭上涨的点击量让这支初出茅庐的团队收获了回报,目前纪念馆已上线讲解视频50余个。

  临沂市依托丰富厚重的红色资源打造沂蒙党性教育基地,每年吸引800多万人次来到临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从“沂蒙精神百校行”大学生宣讲团赴全国200多所高校宣讲400多场,到成立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上海分会,开展宣讲240场;从举办“沂蒙精神万人大讲堂”,受众达4万多人,到选拔500多名宣讲员开展沂蒙精神宣讲1.6万场,受众160万人……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和宣传活动,深深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

  “明天只管过来就行,到时候我给大伙儿好好讲讲钢八连在朱村的故事。”6月2日下午,记者来到临沭县曹庄镇朱村采访,朱村红色文化博物馆馆长王经臣身兼朱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义务讲解员,正在为游客预约时间。“最多的时候一天有十几批客人来到基地参观,算起来我已经给十多万人讲过发生在咱朱村的革命故事了。

  朱村是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战斗发生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观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看望“老支前”王克昌,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

  王经臣的孙子王保翔参加了临沭县第一小学组织的红色演讲比赛,爷爷帮他定的题目叫《我的老家朱村》,就讲钢八连在朱村战斗的故事。今年“六一”期间,很多附近甚至临沂城区的学生家长专门带着孩子来到基地拍摄演讲视频。王经臣询问后才得知,很多学校都开展了红色演讲比赛,需要录制视频,朱村红色教育基地成了最佳选择。

  “老支前”王克昌的家,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斜对过。傍晚的天气稍微凉快了些,王克昌老人在纪念馆外和村支书王济钦聊了起来。“总书记说要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这六年多来俺们朱村发展得越来越好,村里有了产业,大伙儿忙了起来,收入也更多了!”老人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我们依托朱村鲜明的红色文化,着力整合各类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王济钦介绍,近年来,朱村以红色文化为主,以历史文化和水乡文化为辅,着力打造旅游区,投资40万元建设了临沭县支前文化展馆、朱村档案展览馆和荣誉展览馆。

  “我们要通过红色旅游讲好红色故事,发展村里经济,村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王济钦对未来充满信心。

  让沂蒙精神绽放更绚丽时代光芒

  记者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为什么朱村老百姓每年除夕的第一碗饺子祭先烈?这是因为1944年的除夕,有24名战士为救朱村群众英勇牺牲。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从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到沭河边的朱村,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生动诠释着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一把火炬。山东倾力打造沂蒙精神的文化品牌,积极构筑红色文化传承高地。加强沂蒙精神的文艺创作,先后推出民族歌剧《沂蒙山》、民族舞剧《乳娘》、吕剧《大河开凌》等一批优秀作品。精心打造沂蒙党性教育基地、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基地、胶东党性教育基地,设立沂蒙干部学院,同时加快建设王尽美、焦裕禄、孔繁森和泰山“挑山工”党性教育基地,不断丰富党性教育载体和平台。全省建成红色旅游景区近百个,近3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两亿人次,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来源:大众日报)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