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速度 生命的温度——西成高铁建设中的生态发展理念

21.11.2017  18:03

  空中,特大桥跨越朱鹮国家级保护区湑水河段,首创长达32公里的高铁鸟类防护网;地面,桥隧相连的形式连续穿越菜子坪大熊猫走廊带、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珍稀动物留下生命通道;高清动态网络摄像机实时记录每一帧守护生命的画面,科研人员密切跟进监控……

  作为第一条穿越我国南北分界线秦岭的高速铁路,西成高铁从2012年开始至今建设的5年,也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过程,在加速推动秦巴山深贫地区发展的同时,不忘守护常居于此的珍稀野生动物,彰显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和生态发展的速度与温度。

   当高铁邂逅保护区

  每当天麻麻亮时,54岁的卢小霞就会起床为一家人准备早餐。几乎就在同时,她的“邻居”——近50只朱鹮成群飞过屋顶,飞向远处找寻自己的早餐。

  卢小霞家住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湑水河大桥旁。地处陕西最南端的汉中,北依秦岭山脉,南屏巴山浅麓,自古就被誉为鱼米之乡。上世纪80年代,曾一度被认为已灭绝的秦岭四宝之一朱鹮在这片水草丰茂的地方再次发现。

  在汉中,民众对保护朱鹮有着默契,不少农民宁愿少收农作物也不给田里施用一丁点农药。经过长期保护,朱鹮已从当初仅存的7只繁育至上千只,栖息地也正进一步扩大。

  但就在大约3年前,卢小霞却开始为这些“邻居”的生存处境担忧:“听说新修的西安到成都的高铁要从鱼塘后方穿过,刚好切断了朱鹮出门和回家的路。”

  作为我国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速铁路,在为秦巴山区沿线的佛坪、城固、洋县等贫困地区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惊扰长期生活于此的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等国家级保护物种。

  西成高铁陕西公司西成指挥部指挥长王振波表示:“这条穿越了中国连片自然保护区的高铁,如何与国家级保护动物和谐共处,是一道极具挑战性的考题。”

   保护生命通道

  事实上,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从西成高铁筹建初期就已被考量。为此,中国铁路建设部门专门委托由动物保护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进行了长期研究。

  吴晓民是这支科研团队负责人,作为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他曾经对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开通前后沿线野生动物迁徙、栖息等进行过长期深入研究,并参与制定修路方案。

  “西成高铁秦岭段主要采用桥梁与隧道形式,西成高铁线路在秦岭山区的桥隧比例高达93%,‘高架桥’和‘深挖隧’虽然大大增加了成本,但能有效解决金丝猴、大熊猫等秦岭珍稀野生动物的过路问题。”吴晓民说。

  对于吴晓民带领的团队而言,最大的难题是在汉中盆地这个必经之地,如何保护随时可能飞越西成高铁的朱鹮。

  经过长期观察,加上借鉴国内外的技术经验,他们研发了特制的高铁鸟类防护网,安装总长度达32公里。在安装防护网的湑水河大桥一侧,记者看到十米高的西成高铁铁轨两侧,高约4米、长度为1.6公里的网子分外显眼。

  “在高铁建设中针对鸟类保护安装特制的大规模防护网,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吴晓民说。

  虽然对防护网的作用信心十足,但科学家们还是决定借助更为先进的手段对其效能进行检测。2016年6月,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网络中心的5人科研团队在湑水河试验段安装了16个高清超宽动态网络摄像机,在当地另一个朱鹮夜宿地雷草沟也搭建了同样的模拟防护系统作为对照组,也安装了12个同类型的摄像机。

  团队成员张威介绍:“这28个摄像机几乎时时记录了每一只从桥上飞过的鸟类,桥上桥下,天上地下几乎全部覆盖。”让科研团队兴奋的是,从2016年6月到2017年5月将近一年时间里,包括人眼、远红外相机观测,以及近80万条视频资料显示,并没有发生朱鹮等鸟类撞网事件。

   守护生态温度

  宁陕县新场镇菜子坪地区是两个不同种群大熊猫的交流通道。吴晓民表示,“这个地段选择隧道通过,就是为了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在保证工程建设安全可行的条件下将对动物及栖息地的影响降到最低。”

  吴晓民团队在隧道两侧和高架桥上布设了数十台红外相机,连续多年全天候监测当地的野生动物活动规律。结果让人欣慰:周边野生动物的活动频率、数量在采取了多项环保措施后,并无明显变化,表明高铁建设对秦岭的生物多样性并无大的影响。

  现在,每到傍晚,卢小霞就像等待归家的孩子一般,数着飞回的朱鹮。她发现,傍晚时分鱼塘边又热闹起来,那些曾经历环境之变的朱鹮开始不断尝试穿过铁路,顺利飞回鱼塘旁的树林里。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建造的高铁将会在全世界更多的区域运营。未来我们不仅能够输出先进的高铁技术,还能向世界输出高铁施工和运营中的众多环保措施和监测技术。”吴晓民说。新华社记者沈虹冰、石志勇、张斌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