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欢案直播,让公众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大众网评论员朱德泉
备受公众瞩目的于欢案今天在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公开二审。这是全国省级高院首次在微博上对敏感刑事案件的终审环节进行“图文+视频”直播,可谓开先河的大胆之举。
毋庸讳言,于欢故意伤害案一审后,由于处警不力、高利贷、涉黑等高度敏感议题,围绕着人伦亲情与定罪量刑的德法之辩,引发舆论场各种观点激烈碰撞。在这种情况下,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弄潮儿向涛头立”,山东高院选择了在仅月活用户就达3.4亿之多的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上进行庭审公开,采用了最热门、最吸睛的视频直播等“可视化、即时性”方式进行。这种努力让公众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初心,不能不说是一次切实提高司法工作透明度的自觉创新和自我驱动。它传递的,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工作关切的善意和勇于直面社会舆论监督的诚意。
应该说,近年来人民法院在深化司法公开上下了不少功夫。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正不断深化完善。就拿视频直播来说,中国庭审公开网上每天都有海量直播。该网公开呈现的数据显示,山东各级法院已经累计直播了355场,已接入庭审公开的法庭达到35家。但在分众化、差异化特征愈发明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司法公开需要与时俱进。民意在哪里聚集,公平正义的法制之光就要尽力照射到哪里;老百姓在哪里上网,透明司法的法治公开课就要努力覆盖到哪里,老百姓愿意用哪种方式获取信息,就全力采取哪种传播方式满足他们的知情权。我们应该乐见依法治国进程中的这每一次进步。
“政者,正也。”司法公正需要以堂堂正正的阳光姿态呈现。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我们相信,只要把握住“司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就完全可以用“看得见的正义”去抚平争议判决激起的舆论怨怼,去对接社会对正义的期许。因为坚持依法独立办案和坚持司法的民主性是依法治国进程的历史大逻辑,德治和法治是完全可以相得益彰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
司法公开体现着人民司法的政治属性。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已经形成,在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新特征纵横交错的同时,新技术、新应用、新平台也为人民法院坚持群众路线提供了诸多新路径。只有敢走新路,不断实施司法公开的新举措,积极寻找司法公开的新办法,充分利用司法公开的新工具,才能在更加积极主动中亲近民众、亲近民意,才能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改革的更多获得感中真切感受依法治国的公正无偏,才能更大力度树立和彰显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
希望把于欢案办成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铁案是社会各界的最大共识。
在这种大舆论场里,司法机关在用透明公开的庭审直播积极回应网上舆情,新媒体和广大网友也要尊重事实,尊重法律,理解、支持法院的依法独立审判。
在身临其境的庭审和触手可及的正义感知中,司法与媒体、与公众,唯有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才能更好促进多元声音的理性回归。
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环境下奏响公正司法的时代强音,同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金声玉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