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稿件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方式有多少种?
去年底癌症病情恶化后,刘嘉友提出了捐献遗体的想法,他的妻子杨翼作出了“陪伴的决定”——最终,夫妻二人一起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
一个决定 夫妻相陪,共签遗体捐献协议
14日下午,市中区七里山南村一处居民楼里,57岁的杨翼看着卧室柜子上放着的全家福,眼眶渐渐泛红,照片里丈夫刘嘉友挂着笑脸,可现实生活中他再也不会这样笑了。
今年1月,被病痛折磨多年的刘嘉友永远闭上了眼睛,临走前,他和妻子杨翼商量后,作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决定:两人一起签署遗体捐献协议。
“其实真正去做了,就觉得也不过是件小事。”杨翼说,协议签署后的日子,丈夫变得更加乐观,之前面对死亡的些许恐惧也消失了,因为他相信“直到最后一刻,自己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会在另一个人身上延续下去”。一次尝试 成为志愿者,宣传遗体捐献意义
协议签署1个月后,病魔还是带走了刘嘉友。按照丈夫生前遗愿,杨翼拨通了医院电话。
“其实那几天是很伤心的,想起他在家时候的样子,就会忍不住哭起来。”只是悲伤背后,杨翼心里也有一丝安慰,她知道,在自己不知道的地方,一定有那么几个人,因为她的丈夫重新找回了健康,她的丈夫并没有真正离开,依然“活着”。
“签协议之前,我们俩了解过有关遗体捐献的事。”杨翼说,那时她才知道,原来捐献者的一对眼角膜最多能同时让三四个人重见光明,只是现在愿意捐献遗体的人太少了,“咱们传统思想讲究‘入土为安’,特别是对很多老人来说,想转变挺难的”。
所以,在丈夫去世后,闲下来的杨翼选择加入红十字会成为一名志愿者,她想向更多人宣传遗体捐献的意义,让更多人获得生的机会。
“我们会在广场上宣讲,也会去敬老院跟老人们科普。”杨翼说,身边的亲友知道她和丈夫要捐献遗体的事后,不少人打电话夸他们做了件有意义的事,还有人表示也要去签捐献协议,“我丈夫以前的同事,还有楼上的两个邻居,都已经准备去签了”。一份深情 或许有天,用这种新的方式重逢
如今,距离刘嘉友离世已4个多月,杨翼的生活不再“消沉”。她会跟老姊妹一起旅游踏青,还报名学习了瑜伽,即使独居在家也要把屋子收拾得干净利索,茶几、柜子上还摆了两瓶鲜花。“家里少了人肯定是难受的,可他以前最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他也希望我能这样。”杨翼说。
年轻时,杨翼和刘嘉友是工厂的同事,缘分让他俩成了一家人。结婚后,个性体贴的杨翼把丈夫照顾得很好,按她的话说就是“吃饭时连鱼虾都会给他剥好”。同样,刘嘉友也从不让杨翼吃委屈,给她买这买那,告诉妻子“别担心不够花,还有自己呢”。
刘嘉友生病后,对他的照顾杨翼一直未假手他人。病重之际,刘嘉友告诉杨翼,要是有下辈子,还要找她做媳妇。“我逗他,说要真有下辈子,才不嫁给他。”杨翼说,丈夫听了之后哈哈大笑,因为两人都知道,不管到啥时候,他们谁都离不开谁。就像选择签署捐献协议,除了能帮助他人外,夫妻俩也有一点“私心”,“等我也走了,说不定哪一天,受到我们帮助的人会碰到,不就等于我们俩又遇见了。”杨翼说,或许不用等到下辈子,在今生延续的生命里,她和丈夫就会用一种新的方式重逢。
[ 责任编辑:秦来玲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