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稿件
从来没有哪个城市为建地铁像济南这样纠结:既要开发地下空间,享受轨道交通的快捷,又要不影响泉水喷涌,确保泉城“灵魂”不失。就在这双重压力下,济南地铁人2015年7月自信地打下建设第一桩,济南轨道交通R1线动工。经过3年的持续努力,“济南人的地铁梦”离实现的那一天越来越近:2019年元旦,R1线将试运行!
在山东济南,为确保泉水与地铁“共舞”,济南地铁人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地追求技术创新。R1线和R3线施工进展迅速,亮点纷呈,频频提前完成建设任务,给泉城市民带来惊喜不断。
为何要先行建设R1线
“不能因为要保护泉水,就放弃修建地铁;也不能为了修建地铁,就毁掉泉水。”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思斌告诉记者,“这是济南先行启动建设长清大学城至济南西站的R1线的重要原因,我们要从前期施工中积累保泉经验,全面验证济南在泉水之上建地铁的可行性。”
针对济南的独特地质以及枯水季保泉压力大的现状,R1线从一开始施工就十分注重地下水保护,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地下水保护技术。据悉,R1线多个施工试验中,工作人员发现有的站点可以将泉水100%回灌,“试验中,R1线建设抽出的地下水,80%重新回到地下,剩下的20%也没有浪费,而是用于施工现场防尘喷淋、生活用水等。”轨道交通有关人士说。
先进技术护航地铁建设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多方引进人才团队,建设中采用当今最为先进技术,为地铁建设保驾护航。
看看R1线的建设难度吧:先后穿越既有铁路涵洞3处、河流5条、城市道路12条,还要穿越多条110千伏高压线、南水北调输水管线,上跨济广高速桥,下穿京沪高速、京沪高铁、京沪铁路等重大风险源工程……
为攻克这些施工难题,济南地铁人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在高架之上建高架,在离地面25米的高空成功上跨济广高速桥;仅用13天,盾构机双线下穿日通行百余辆列车的京沪高铁,沉降成功控制在1毫米内;为了适应泉域盾构施工,采取浅埋方式,在地下18米以内敷设,尽量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修春海透露,济南轨交集团技术团队还将开展泉域四维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对泉域内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季节水位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实时观察泉域地下水的分布,以便更加科学地规划整个地铁线网,避开泉水补给区;施工过程中及时地检测地下水,遇到问题提前预警。”修春海说,这一课题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届时济南地铁线路规划建设保障将会更加坚实。
R1线建设创造多项纪录
从打下第一个桩基到全线贯通,绿色建造理念一直贯穿R1线建设中,高架段最大亮点是素颜、简洁:清水混凝土一次浇筑无需二次装修;施工管控智能化,尘不离地、土不出场;极小半径U型梁吊装、跨高速公路施工……一个个难关被攻破,一项项纪录被创造。
清水混凝土一次浇筑技术以往只在局部应用,像R1线在高架段全线使用的全国城市地铁建设中没有。R1线有关负责人说,清水混凝土一次浇筑有很多优点:第一是节材,浇筑完成后可直接使用;第二是省时省力,减少了工人劳动;第三是绿色环保,可大大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浇筑完成后只需在表面刷一层保护剂,看似简单的工艺有着极为苛刻的技术要求,混凝土强度、热量控制等都要严格控制。
济南地铁站内部效果图
在R1线施工项目部,一辆经过改装的不起眼的三轮车负责整个项目的围挡清洗,它获得了4项国家专利、2项国家技术成果。它在R1线建设中应用,已经节省费用90余万元,节水3000余立方米。
这样的创新成果在R1线项目中还有很多,310米极小半径架桥机架设U型梁创一项新纪录。预制U型梁的吊装,吊装机械的选择,吊装场地的布置等是工程的难点。为此,项目分别采用架桥机、龙门吊、汽车吊等方式架设U型梁。针对出入线段为三线交叉处,施工采用BIM建模碰撞模式,提早制定架设顺序。工程存在一处310米的极小半径曲线段,通过建模分析,最终通过对架桥机、梁上运梁车的修改完成了架设,打破了国内U型梁架设最小半径450米纪录。
多方引进轨道交通人才
一家企业有15个博士后,这在济南并不多见。
4月3日,在济南市举行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签约仪式上,修春海领军的“济南市地铁盾构施工灾害防控创新团队”,入围“2017泉城产业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创新团队”,这一荣誉的取得,正是济南轨道交通集团人才兴企战略的体现。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培养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山东轨道交通研究院……一大批科研平台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目前在站有10个博士后,近期又选聘5名人才。“一家企业有15个博士后,在济南是不多见的。”修春海说。
截至目前,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公司人才引进与培养效果显著,他们依托R1线工程项目,已经申报国家、省、市科研项目课题立项18项,发表30余篇高水平科技论文;完成60余项发明专利。(本报记者 戴升宝)
[ 编辑:贾淼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