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文博会·齐鲁记者行”走进济南市南部山区
中国山东网7月26日讯 (记者 马文文) 7月25日,“相约文博会·齐鲁记者行(济南站)”来到了济南市南部山区。说起南部山区,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山好、水好、景色好。不仅如此,这里还藏着一座千年古塔——四门塔。四门塔与龙虎塔、千佛崖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古代佛教文化、雕刻艺术、建筑、美术等人类文化遗产的“宝库”。但是采访团发现,这座久负盛名的千年古塔却没有想象中的繁荣,反而有些冷冷清清。
神通寺:齐鲁最早佛教寺院
据四门塔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王峰介绍,四门塔景区乃是神通寺遗址。神通寺始建于1600多年前的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是齐鲁最早的佛教寺院,从东晋到隋唐一直是山东地区的佛教中心。该寺由朗公和尚创建,初名朗公寺。公元583年,隋文帝杨坚敕令更名为神通寺。
神通寺内的许多文物古迹经千百年的磨难至今保存完好,其中包括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石塔——四门塔,盛唐雕刻艺术之精华——龙虎塔,保存完好、极具艺术价值的千佛崖,这些均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其它遗存的大量珍贵文物,成为享誉中外的古代佛教文化、雕刻艺术、建筑、美术等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宝库。
四门塔: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四门塔建于隋大业7年(公元611年),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峰说:“当年评选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选的都是我国文物‘精英’中的‘精英’,由此可见四门塔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四门塔塔身由雕刻着几何花纹的大块青石砌成,单层方形,四面各辟一半圆形拱门,故称四门塔。塔通高15.04米,每边长7.4米。塔上部石檐叠涩挑出5层,再往上23层石板层层叠筑,成四角攒尖锥形。顶端由露盘、山华、蕉叶、相轮构成塔刹。在塔心柱四面的平台上,各有一尊刻工精细、线条流畅的圆雕佛像,面门结珈趺坐,神态自若。佛座上有“东魏武定二年杨显叔造像记” 和“唐景龙三年尼无畏造像记”。
整个造型简洁、浑厚、壮观,为我国古建筑的珍贵遗产。
龙虎塔:民族建筑形式与石刻艺术相结合
龙虎塔,在四门塔西北白虎山东麓,与四门塔隔谷相望,因塔身雕有龙虎造像而得名。塔的建造年代无考,从建筑风格推断,塔基、塔身部分为盛唐建筑,上部砖砌部分为北宋补建。塔高10.8米,呈方形,单层重檐,砖石结构。塔基为3层平台大檐须弥座,雕刻着覆莲、宋神、伎乐、狮子等图案。塔身由4块完整巨大的板石筑成,四面辟有火焰形券门,周身布刻龙虎、天王、力士、罗汉、伎乐、飞天等形象的高浮雕。塔室内砌方形塔心柱,其四面各雕一尊佛像。塔顶重檐,置覆莲项轮塔刹。
龙虎塔雕刻精湛、装饰华丽,造型优美,虽经千年风霜,所雕人物和禽兽,仍栩栩如生,神采飞扬,显示着盛唐造型艺术的独特风格,可谓民族建筑形式与石刻艺术相结合的佳作。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崖:始于唐初,历经60年完工
千佛崖位于神通寺遗址的西侧,白虎山东麓半山腰处。现存摩崖造像二百一十余尊,造像题记四十三则。造像区南北长六十余米,摩崖高二十余米,有大小石窟一百多个,造像从十几厘米到近三米不等。千佛崖造像始凿于唐初武德(618—626)年间,经贞观(627—649)、显庆(656—661)、永淳(682年)至文明(684年)年间,造像时间长达60余年。
千佛崖造像保存基本完好,是唐初雕刻造像艺术的杰作。造像继承了隋代遗风,雕刻细腻、刀法流畅,体态健壮丰腴,面目慈祥端庄,纹饰简洁大方,初步呈现出盛唐雕刻以胖为美的端倪,是研究唐初佛教造像艺术及美术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和艺术价值。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是工作日,四门塔景区的香火却显得十分冷清,游客也寥寥无几。南山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四门塔等文物有着非常高的价值,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游客数量并不多。希望通过这次齐鲁记者行,将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物宝库”推介给大家,将其打造为南部山区山水之外旅游的“新”去处。
作者:马文文 编辑:李悦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