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发挥省会独特优势 让乡村实现美丽蝶变
游客在马套村体验茶叶采摘。
作为山东省会,济南正把乡村振兴作为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工作之一,坚持将“三农”工作放在省会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锁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充分发挥省会独特优势,着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都市精致农业,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如今,一幅乡村振兴的“济南画卷”正徐徐展开。
美丽乡村建设打基础产业项目为乡村振兴添翼
“实在抱歉,这周末不行了,一个人也加不了,已经满员了……”3月7日,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党支部书记肖舒荣,对电话里想报名来村里参加植树的游客解释着。
马套村已经连续几年开展春季植树活动。每年一开春,通过各种渠道报名的游客就蜂拥而至,一般在2月底就能将整个3月的植树“档期”排满,非节假日也没有空闲。“这里不仅风景好,还有很多游玩项目,带孩子来植树除了爱绿护绿,还会有更多元的体验。”市民王元良说。
马套村的旅游,随着万物一同“复苏”了,马套村的村民,则开始了又一年的忙碌。
“我们村的生态环境与其他村相比,优势并不是特别明显,但我们从2013年就开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卫生环境逐年提升,同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村风貌,近年来又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打造了几处特色旅游项目,让村子有得看、有得玩、有得吃、有得住,游客自然愿意来,乡村振兴工作也就有了抓手。”肖舒荣说。
2013年,马套村铺开了全村整体规划、整体布局、整体设计的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清理村内垃圾、村民门前三大堆,高标准开展环境保洁,街巷日清日扫,垃圾日产日清,并建起了从村主干道到村间小路,再到村民家门口整齐划一的绿化带,栽种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行道树,让村子变净、变美。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村内路面进行硬化,实现道路硬化户户通,完成了改厨、改厕,污水管道全部入地、污水集中收集,并在村庄主次干道全部设立特色标识牌、安装路灯,实现村内亮化率100%、24小时全路段监控,让村子变亮、变齐。
通过一系列“大动作”,马套村如今街巷道路平坦整洁、亭台花草交相辉映、文化娱乐设施齐全、宜游宜居宜业,为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3月7日是工作日,马套村里游客仍络绎不绝,有慕名而来的散客,也有外地旅游团。记者将整个村子走了一遍,在600多年的古槐树后,日影下狭长幽深的石板胡同两侧,是斑驳敦厚的土坯平房,屋外的墙壁上,描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幅墙体彩绘散发出无尽的活力,墙上仿古音响中不断传出抑扬顿挫的豫剧,这是马套村新打造的古槐街。这条街上住的村民,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水库移民”,如今这里的一砖一瓦仿佛都已被定格,带游客回到曾经的岁月。沿着古槐街往村里走,水库仿佛一块宝石镶嵌在青山间。而在绿水青山间,投喂小动物、射箭、骑马等各种体验互动式娱乐项目与生态融合,令人流连忘返。村口的山坡下,茶园透出嫩绿色,马套村依托茶产业,打造了茶园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在茶园中采茶,在加工车间体验炒茶、制茶过程,在品茶室休憩,体验独特的茶马风情……
就这样,以美丽乡村建设打底,该村利用村内不同区域特点,打造特色各异的旅游点,并把点串成线,用旅游产业为乡村振兴添翼。
“二八分成”+村企合作贫困村打开致富之门
日前,记者来到平阴县东阿镇北市村,刚一进村就看到硬化过后平坦整洁的村道,路两旁大多都是用石头砌成的民居。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说,早年,因为买不起红砖,村里又遍地是石头,大家就地取材,盖上了石头房。后来,习惯一代代传下来,也就形成了石头房风貌。
石头房造就了北市村独特风貌的同时,也逐渐成为该村的贫困“伤疤”,2013年,北市村还是省里榜上有名的贫困村。那个时候,村里2000多口人,每个人“死守”着各自的一亩多地,一年下来,村民手里根本落不下钱。
也是在2013年,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史兴顺想到了“二八分成”模式。村民们害怕赔、害怕不能增收,史兴顺便对症下药,村民拿出100亩地,村集体投资来种瓜蒌。赔了,算村里的;赚了,八成归村民、两成归集体。北市村的100亩“试验田”当年大获丰收。这让史兴顺意识到,“二八分成”对于北市村来说,或许真的是一条可走的路。而村民们也重拾信心,“喇叭一喊,种么么惨”的时代过去了。
去年6月,经过多方考察,该村引进了临沂一家公司合作打造北市田园综合体,种植扶郎花等花卉和金银花、无刺花椒等中药材,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打造鲁西最大的鲜花种植基地和中药材种植基地。
史兴顺介绍,项目采用村企合作模式,通过合作,以企带村、以村促企、和谐发展、合作共赢,形成村企共建新格局。“我们立足实际,把全村2100亩土地分成‘3个700亩’来经营。第一个700亩,流转给新引进的公司,种植金银花、无刺花椒、非洲菊等,让公司自主经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第二个700亩,由村企共同经营,‘五五’分成,村委会的收益全部分配给村民,解决群众共同致富的问题;第三个700亩,由村委会和群众合作经营,村委会负责全部投资和后期收购,群众负责管理,‘二八’分成,多劳多得。”史兴顺表示,通过以上三种经营方式,既可以解决公司发展瓶颈、村委会无收入、群众增收难的问题,也能让群众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
去年7月,“第一个700亩”项目的首批6个大棚,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就建成投产,半年时间卖出了72万枝扶郎花,收入20多万元。当年,村集体收入更是多达60多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村企合作模式发展创意新型农业,推动农业多功能综合开发,打造集‘紫藤花苑’‘紫藤山庄’‘特色产业种植园’三位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形成‘新六产’模式。”对于北市村的未来,史兴顺信心满满。
[ 责任编辑:秦来玲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