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省定贫困村,村村都有农业园区

20.11.2019  23:50

  农村大众报诸城讯 (记者张超)这几天,看着一筐筐成熟的秋霜红蜜桃装上货车,刚刚脱贫的阿洛子村村民丁世开喜上心头:“自从建起了农业园区,打工有地方了,土地流转收益也高了,生活越过越好。
  阿洛子村位于诸城市桃林镇,曾经是省定贫困村,为早日摘掉贫困这顶“帽子”,该镇通过整合产业资金,在该村规划建起了1000亩蜜桃扶贫产业园,并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53户贫困户用土地入股参与收益分红,其中35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到园区打工。经过3年的运行,5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收入大大增加。
  为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变“输血”为“造血”,桃林镇积极发展扶贫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园区。全镇12个省定贫困村每村都建设了一个农业园区,并成立至少一个产业合作社。
  “我们把扶贫专业合作社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将扶贫专项资金注入其中,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支柱产业支撑,推行‘大园区带小农户’模式,变输血扶贫为造血发展。”桃林镇扶贫办负责人孙中军介绍,镇上为每个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扶持政策,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果、茶、菜、苗木、多彩甘薯等产业,为贫困村、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桃林镇松园村有种植绿茶传统,但不成规模,管理粗放。该镇招引诸城市大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村庄北部开发建设有机茶园,成立合作社,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以前每户都种一点茶,卖也卖不了几个钱。现在茶园小块的地都流转出去了,俺们还能在茶园里打工,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松园村贫困户吴乃珍一边给茶树铺过冬被一边说。
  为实现农民集体双增收,在茶园建设之初就确立了“保收+增收”收益模式。一方面,农户将土地流转给企业经营后,企业要根据流转土地规模对农户进行补偿,实现流转户“旱涝保收”;另一方面,企业优先安排村里的贫困户到园区就业,让他们以劳务输出形式参与园区建设,在家门口就业脱贫。记者了解到,茶园按照每人每天100元的工资标准支付报酬,仅此一项,可带动户均年增收3万余元。
  另外,针对老弱病残特殊群体,桃林镇成立由67人组成的“爱心岗”帮扶队伍,对全镇54名失能、半失能的贫困人口实行“一对一”帮扶。
  孙中军介绍,今年以来,桃林镇12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实现了“五化一通”,477户享受政策的贫困户厕所改造工作全部完成。创新实施五保、低保申报“直通车”制度,贫困户可直接向镇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由民政部门负责入户审核,符合条件的立即办理。目前已通过这种方式新申报五保、低保户35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