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文艺单位戏曲工作座谈会召开

12.08.2015  12:32


 

  8月10日,山东省文化厅召开省直文艺单位戏曲工作座谈会。来自山东省文联、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山东省戏剧创作室等部门的艺术家代表齐聚一堂,探讨如何振兴山东地方戏曲,让传统戏曲真正“活起来”。

  “振兴戏曲艺术关系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关系民族精神维系传递。我们必须从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战略高度,认识和看待戏曲艺术,自觉承担起振兴戏曲艺术的使命和责任。”山东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在座谈会上说。

  上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就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支持戏曲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等诸多方面作出了细致、明确的规划。

  《政策》提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戏曲工作者扎根基层潜心事业的保障激励机制,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

  这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令戏曲界倍感振奋。在本次座谈会上,艺术家们在发言中一致认为,国家扶持政策出台将大大振兴传统戏曲艺术薪火相传,培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戏曲事业发展,从院团建设、剧目生产、人才培养、组织活动、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努力推动山东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目前,山东现有的24个本土地方戏剧种已全部纳入国家或省级非遗名录,予以保护扶持,相关院团每年可获得10万至20万元扶持资金。对65名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给予每人每年1至2万元补助。

  近三年来,山东省财政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为30多个下乡演出多的国有院团分别配备了流动演出舞台车,为庄户剧团更新配备演出器材。到目前为止,山东庄户剧团达6万多个,已经成为繁荣基层文化活动、服务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

  依托“山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机制的支持,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后,山东陆续推出了100多台新剧目。吕剧《苦菜花》、吕剧《姊妹易嫁》被文化部评选为全国“优秀保留剧目”。莱芜梆子《儿行千里》、山东梆子《萧城太后》等剧目先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优秀剧目奖。

  第十四届“文华奖”展演活动中,山东15台入选并获奖的作品中有10台戏曲剧目,其中两台京剧、一台吕剧分别获“文华大奖”和“文华大奖特别奖”。

  同时,山东还积极加强地方戏曲后备人才培养。2012年,山东省电影学校正式改组为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增设了京剧、吕剧、山东梆子、柳子戏等剧种的表演和伴奏专业,并实行了免学费政策,以培养戏曲艺术后备人才。

  新一代戏曲领军人物正在山东逐渐形成。聊城表演艺术家章兰荣获中国戏剧“二度梅”和政府文化最高奖—“文华表演奖”。临沂市刘莉莉荣获“文华表演奖”和中国戏剧“梅花奖”。山东省吕剧院、山东省京剧院等一批中青年人才近年也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