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管企业半年利润过百亿超预期
今年上半年,山东省管企业超额完成利润指标“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预定目标,国有经济在新常态下稳增长的作用显现出来。并且,按照既定的国企改革路线图,省管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在探索创新中积极推进,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国有净资产同比增值13%
8月2日,来自省国资委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受钢铁、煤炭等主导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及部分企业主动压减物流贸易收入影响,山东省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06亿元,同比下降15%,但实现利润总额101亿元,同比增长29%,完成全年预算的54%,超过预定目标;上交税费214亿元,同比增长1%。
在亏损企业治理方面,我省对亏损大户实施挂牌督办。山钢集团等列入治亏范围的41户企业比上年同期减亏1.2亿元,减亏幅度88%,亏损户数减少13户。兖矿集团等纳入亏损治理范围的19家单位,同比减亏7亿元,3家扭亏为盈,9家实现减亏。
截至6月末,山东省管企业资产总额13989亿元,同比增长6%;净资产3708亿元,同比增长13%;资产负债率73.5%,较年初下降1.2个百分点;经营现金净流入29亿元,较上年同期净流出有明显好转。
高管契约化试点扩至15户
为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我省陆续出台了实施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文件。省国资委主任张新文告诉记者:“目前多数重点改革事项已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
最为显著的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重要突破。省委制定出台办法,确定了董事会、党委会的职数和构成,厘清了企业党委成员与公司治理结构成员的关系,明确了对经理层实行契约化管理的原则。截至目前,我省17户省管企业配齐了董事会成员,新聘董事43名。建立了外部董事、外部监事、职业经理人3个人才库,首批111名外部董事人选、19名外部监事人选进入人才库。
与此同时,高管人员契约化管理试点步伐加快。山东重工等第一批4户试点企业的实施方案已经批复,新增省交运集团等4户企业、
鲁信集团等7户改建投资运营公司企业开展试点,试点企业扩大到15户。第一批4户试点企业23名高管中,有19名选择了契约化。
齐鲁证券去年整体引进了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团队,在上海工作、签署契约合同、支付市场化报酬。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0亿元,同比增长6.7倍,为全国22家上市证券公司净利润平均增幅的2倍。在齐鲁证券董事长李玮看来,“职业经理人制度对齐鲁证券的发展起了决定性推动作用”。
按照新要求,我省对省管企业按上市公司标准加强财务监管,一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企业经营规范化程度明显提升。财务总监完成轮换并实现全覆盖,“出资人委派”和“集团公司委派”相结合的逐级委派、垂直监管、层层负责的财务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全面审计、常态化审计机制初步建立,上半年,我省对近年来省管企业55个亿元以上投资项目进行了专项审计。
值得一提的是,省管企业普遍建立了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披露管理制度,按照要求在省国资委网站和本企业网站公开披露了2014年度财务决算、2015年度财务预算、2015年一季度财务数据等重大信息,财务管理阳光化迈出重要一步。
“我省创新改革举措,调整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模式正逐步建立。”张新文解释说,一方面,我省加快推进省管一级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在省一级率先组建了省社保基金理事会,并分两次将18户省管企业30%的国家资本180.65亿元,划转至省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在省管一级企业层面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为促进省管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我省加快组建或改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继6月初研究批复鲁信集团、国投公司改建方案后,近日又研究通过了兖矿集团、能源集团、高速集团、黄金集团、华鲁控股集团等5户企业改建方案。同时,省里新组建了齐鲁交通集团、省土地储备开发集团、省发展投资控股集团、省财金投资公司等功能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
张新文说,省国资委对投资运营公司、投资运营公司对所出资企业均以股东身份按出资比例依法行使相应权利,关系更加明确,资源配置方式也更加科学。
省国资委向投资运营公司下放了投资管理、收入分配、改革改制等方面的6项股东会职权,促进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这对省管企业触动很大,兖矿集团董事长李希勇认为,“一旦改革成功,公司的视野、格局、发展方式将完全不同了”。
引人关注的是,前不久我省专门出台文件,决定将国资监管范围扩大至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按照计划,50个省直部门管理的465户企业将于2016年6月底前纳入统一监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