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第三期省级非遗传承人培训班正式开班
4月15日,由省文化厅主办的“齐鲁非遗大讲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第三期培训开班。本期培训班面向我省省级传统戏剧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由专家向他们介绍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传承的专业知识。
本次培训班,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院长王文清、省吕剧院国家一级导演陈贻道、省文化馆研究馆员高鼎铸等专家举办讲座。王文清教授介绍说,近三十年来,我国戏曲种类由317个锐减到200个左右,加强对传统戏曲的保护,尤其是濒危剧种的保护刻不容缓。
王文清表示,戏剧类非遗的保护,应该主要围绕戏曲的传承人的增养、观众的培养等方面着手。准确选拔和确定戏剧传人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传承人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崇高的道德修养和对本专业无限的热爱之情。戏曲文化的传承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每一位传承人尽职尽责、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绝不能半途而废、斤斤计较。”
王文清说,还要切实做好戏曲观众的培养,多渠道普及戏曲知识。“戏曲观众是戏曲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如同鱼和水的关系,二者不可分离,演员的表演离不开观众的支持。因此,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演出活动,尤其重视年轻观众的培养,针对大、中、小、幼学生不同的接受群体,开展不同形式的进校园活动,还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电影、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积极开展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的录制和出版,为观众提供立体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的资料。”
王文清还表示,戏剧类非遗保护还要“坚持防守与进攻统筹兼顾”,他认为,这也是戏曲传承与保护的科学方式。“所谓防守,就是继承好戏曲的优秀剧目和精湛的表演技艺;所谓进攻,就是在戏曲传承过程中要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不断地推陈出新,吸引观众眼球。只有二者统筹兼顾,才能保证戏曲的健康发展,反之,如果一味强调防守,得到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此,要学会用世界的眼光看待戏曲的发展,积极拓展戏曲的服务领地,推动戏曲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另外,选择行之有效的传承方式,也是做好戏剧类非遗传承的重要因素。王文清说,目前最常见的传承方式有两种,包括传承人收徒传艺、口传身授,或者通过艺术类院校进行系统教学、理论与技能的传授。“这两种传承方式各有长处,前者是继承人面对面与传承人交流,可以对传承人的动作、眼神等方面进行学习和模仿,后者在课堂上学习系统知识,对各个戏曲种类都有了解和研究。两者可以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也不失为一种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