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长与政协委员谈文化

28.01.2016  11:43

  1月25日上午9时,山东省省长郭树清走进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文艺界、体育界、新闻出版界联组讨论会场和委员一起参加讨论。

  直面问题听取建议

  “我提个请求,大家发言主要提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政府工作报告》,表扬和鼓励的话要少说,保证更多的人能发言。”郭树清在讨论开始前的嘱咐,让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长城梅地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百忠吃了定心丸。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达到2370亿元。但我们与江苏省、广东省仍有差距。根据测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山东GDP比重仅为3.76%,按照国际惯例,达到5%才算支柱性产业,山东还算不上文化产业强省。”首先发言的王百忠直接提出了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短板。

  他建议,政府应该出重拳、破常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包括建立一个文化产业宏观管理指导机构,制定政策和发展规划,宏观调控资源;文化事业发展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和民营企业参与,搞活文化事业设施的管理和运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如取消对文化企业征收的文化建设基金。王百忠的发言引起在座委员的共鸣。

  山东省政协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科技委副主任吴宝安认为,山东是文化大省,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对文化企业发展特别支持,成长起许多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企业,部分还先行一步进行了股权改造,进入资本市场。但想继续做强做大,还需政府加强对文化上市企业的扶持。

  山东省政协委员、菏泽市政协副主席、郓城宋江武校校长樊庆斌建议,应加大对水浒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协调机制、促进公平竞争。

  “王百忠委员的发言很好,批评味儿很重。”郭树清回应说,与兄弟省份相比,我们在文化产业等领域还有差距。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这是郭树清2013年当选山东省省长后,首次参加省政协会议文艺组讨论。发言中,他首先谈到繁荣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繁荣发展先进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实践,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山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经过多年努力,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但与群众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相比,与兄弟省份相比,与国外相比,文化发展的短板现象还很明显。”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与科技不相上下。文化也是第一生产力。”郭树清进一步说,所有高质量、高效益的物质产品,都包含较多的文化元素。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需求层次在上升,对精神产品消费越来越多。

  郭树清同时强调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先进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多元、多样、多变,不同思想文化、不同道德观念、不同价值取向交锋频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郭树清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也出现道德建设跟不上等问题,党中央和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也要大胆创新

  今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十三五”时期山东将继续聚焦传统文化,实施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推进社科理论研究创新,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和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25日的文艺组讨论中,一些委员也对此提出了建议。

  “齐鲁文化发展要有国际视野。”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望说,通过在国外举办画展,他意识到,尽管西方对中国传统美术有浓厚兴趣,但他们更希望了解中国画等传统艺术在当代的发展状况。“今后我们在推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倡导文化创新,用现代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郭树清对张望委员的发言表示赞同。“山东文化软实力强不强,首先要看传统文化传承得好不好,其次还要站在前人肩膀上有所创新发展,这方面我们做得确实不够。”

  郭树清说,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东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诸子百家大部分出自齐鲁大地,文学艺术群星璀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其他省份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为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联组讨论中,郭树清并未回避山东在挖掘齐鲁文化资源方面的问题。“目前看,我们对丰富多彩的齐鲁文化挖掘阐发还不够,特别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涵的提炼宣传不够;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研究相对深入一些,而对墨子、孙子、管子、荀子、曾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思想探讨交流得还很不够;对如何建立古为今用的思想文化体系还缺少统一规划和整体设计;在推动文化领域改革和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方面做得还很不够。”郭树清说,这些问题需要在座各位、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合力解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联组讨论中,一些委员重点关注了文艺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市文联党组书记牛鲁平建议,应将文化惠民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视同仁,纳入地方考核,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精准度,提升文艺精品创作工程的效能。

  山东省政协委员、济南市美术馆馆长杜华则建议,提高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利用率,美育教育从儿童抓起,与教育部门联合组织孩子们定期到美术馆参观。

  郭树清对文艺精品创作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非遗保护也给予高度关注。

  “鲁迅先生讲,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山东人民历来热爱文学和艺术,从先秦文学,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诸子百家到辛弃疾、蒲松龄、莫言,从《春秋》、《诗经》到《兰亭序》、《清明上河图》,无不彰显着山东人民强大的文化创作力,为中华文化贡献了华彩篇章。”

  郭树清说,近年来,山东的文学、戏曲、影视等领域的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作品好不好,你说得天花乱坠也没用,应该以人民为中心、接地气,让群众说了算。群众不认可,作品便没有生命力。”

  谈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郭树清说,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密切相关,应该全面加强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在基层地区。

  “我们现在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和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倡导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村史室、乡史馆,因地制宜,通过照片展示等方式让民众了解历史。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追求高大上,要成为人们参加公共活动、接受教育的场所。”

  郭树清说,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举例说,自己以前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到国外出差,所到之处参观了很多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对于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很有帮助。

  会上,山东省政协委员高静、陈华新、徐章练、梁文博、郝岚峰、李明治等也结合工作实际,针对文艺、体育、新闻出版等领域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焉荣竹等参加讨论。

  两个半小时的联组讨论进入尾声,与会人员都感觉意犹未尽,更有委员起立喊道:“请省长明年再来文艺组!”

  政协委员文化心声

  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协调合作机制,还要发展壮大民间传播力量,开拓民间传播渠道。要更好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充分挖掘民间及海外华侨华人的潜力,发展壮大民间力量,形成“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的格局。设立齐鲁文化推广专项资金,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用于支持民间团体和个人向海外推广传播齐鲁文化。

  ——山东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山东省委专职副主委马传凯

  目前,加强国民的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从小学到大学,我们要注重普及与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综合各种文化要素,举办文化通史课,培养人格健全的文化人。

  ——山东省政协委员、省作协副主席李掖平

  地名不单是一个称呼,更是悠久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地名保护看似是一件小事,实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今城镇化进程中,老地名成片消失。2014年的全国地名普查数据显示,1986年以来,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40多万个村名被遗弃。建议新地名应尊重传统、突出地域特色;加强楼盘命名的审批、监管,职责部门除了严格审核外,还要与文化部门加强协调;将传统地名建档立库,为新地名命名提供详实资料,加强专家论证。

  ——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陈华新

  西方很多国家都注重“三馆”教育,即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教育,这对提升当代人的素质有重要作用。在国外,我看到他们“三馆”每天都人满为患,且少年儿童居多。我们的一些美术馆,除了展览开幕式,平时少有人去。我们要反思我们的馆藏艺术储备,注重美育教育,这十分重要。

  ——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梁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