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流行“三大件”看婚礼形式变迁:岁月里的婚礼印记

27.04.2015  18:24

  结婚,是每个人一辈子的大事,也是每个家庭乃至家族的大事。不管哪个年代,为了筹备婚礼,男女双方家庭一般都要置办几件至少在当时颇为流行的物品。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脸盆、镜子、木箱等简单的家居生活用品,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再到现在的车子、房子和票子。几十年间,俗称的“三大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还有从坐着小推车到豪车撑场面,从在家宴请来宾到旅游胜地的豪华婚礼等婚礼形式的变迁,在印证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映射出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五六十年代:

  忽略形式

  简单纯朴的喜庆婚礼

  受访人:王女士

  结婚时间:1952年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进入过渡时期,交通不便、通信不畅通、物资匮乏成为那个时代的印记。老百姓的生活依然是艰苦朴素为主,即便是结婚这样的大事,也只能是花在上面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而已。

  在听到记者询问关于婚礼的记忆时,今年85岁的王女士忍不住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我和孩子他爸是一见钟情。”说到这里,王女士捂着嘴笑起来,“他当时在蒙阴县的银行里上班,距我家有100多公里远,所以,结婚前我们只见过几面。”

  在约定婚期之后,王女士的娘家人开始为她置办嫁妆:父亲买木材、找木匠做几件简单的家具,在上海当兵的哥哥特地从当地带回了床单被罩、脸盆、热水瓶等生活用品,“每一件嫁妆,都是家人给精挑细选的。因为当时,在我们当地没有那么多好东西,即使有,也没钱买。”

  “为了给我做嫁衣,母亲去市场上买来了人家手工织的‘细布’(与‘粗布’对应)和红染料。”王女士解释说,当时并没有彩色的布,做新衣服是需要自己染色。

  在她大喜日子的当天,她早早起床开始梳洗,盘头、插花、上妆,穿上母亲给新做的红嫁衣,6点钟她便美美地坐在“花轿”了。但那可不是真的花轿,而是用花被单盖上的独轮小推车,车前面由一个小伙子用绳子拉着,后面由一个小伙子推。车上的王女士既兴奋又紧张。她说,“当时我和妹妹一人坐在一边,一路摇摇晃晃的,我俩还挺紧张的,生怕掉下去让人家笑话。”娘家人抬着嫁妆紧跟在“花轿”后面,虽然没有请锣鼓队,途中不一会儿放一只鞭炮,路上也飘了不少红纸屑,也很喜庆。

  在王女士来到新家时,一群赶喜的人在家门口已经开始敲锣打鼓了,“场面非常热闹,看着还挺感动的呢!”

  跨进门槛,算是给王女士的婚礼画上了句号。没有拜天地的环节,没有交换信物的环节,也没有改口要红包的环节,而是直接与客人们开启了喜宴模式。

   七八十年代:

  紧赶潮流

  前卫时尚的幸福婚礼

  受访人:林凤霞

  结婚时间:1987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恢复期。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家庭生活用品 “三转一响”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加上收音机成为炙热结婚必需品。

  50岁的林凤霞是临沂市某镇级供销社的一名退休干部,近日,她正为儿子的婚事忙活,她戴着老花镜看着一张张请帖对记者说,“如今,孩子们结婚的迎亲设宴都得提前好久来预订酒店,度蜜月出游要提前办护照,要做的事太多了,不像我们那时候那么简单喽!”

  1987年,林凤霞和镇上“首富”的儿子结婚。结婚当天,她身披一件红色缎面夹袄,一条深蓝色涤卡裤子,坐上了她的婚车。那时候,结婚用轿车刚刚开始流行,原本想为亲家省钱的父亲,熬不住母亲的念叨。“人家才不会在乎那么点钱呢!女儿就这么一个,这都什么年代了,你还想让她坐马车吗?!”最后,男方家还是答应了用小轿车给女儿做婚车。

  于是,在敲锣打鼓和花炮声里,还有邻里朋友的欢呼声中,迎来了新娘林凤霞乘坐的吉普婚车。婚车一停,早已在门口等待多时的新郎官把车门打开,她踩着年糕来到新房。“过了门后,我们俩吃了一份宽心面,两个荷包蛋,就完成了所有的结婚仪式。”林阿姨说,没有双方父母的见证,没有拍一张照片,甚至连敬酒的环节都没有。“亲戚朋友们都去公公家里吃饭去了,就我们俩在新家里等着,亲朋们都散去了,我们俩才开始吃饭,真是饿疯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林凤霞略带埋怨道。

  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婚礼形式,虽然在如今看来,他们的婚礼特别简单纯朴,但回忆起当时坐在小轿车里的情景,林凤霞依旧感觉“特别风光”。与此同时,当时结婚的“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林凤霞都有,并且选了最前卫的款式。“‘大金鹿’在当时算是比较流行的,但是我们买了‘永久’牌的,它的车把是弯的,而且链条也很漂亮,走路的时候还‘铃铃铃’作响……”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