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揭示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

05.05.2015  12:45

  原标题:揭示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

  中科院大气所研究员钱诚和中国气象局任国玉、周雅清等人合作,定量评估了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网的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中城镇化的影响,为人类有效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决策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通报》。

  二十四节气对于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主要在于相应的气候特征。中科院大气所科研人员钱诚等根据现代器测气候数据研究发现:1961~2007年全国平均状况下的早春到初夏的节气提前了6~15天,夏末到初冬的节气推迟了5~6天;大暑天增加了81%,大寒天减少了57%。

  但专家表示,过去数十年中国快速城镇化发展使气象站观测的数据处于全球变暖和局地城镇化的双重影响下,因而需要订正结果中的城镇化效应才能真实反映农业热量资源的变化。研究发现,在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中下游地区,1961~2010年年平均气温变暖趋势中有42%来自城镇化影响;大寒天数减少趋势中有18%来自城镇化影响;从雨水到立夏显著提前了5~17天,从白露到寒露显著推迟了5天左右,其中城镇化贡献达22%~69%不等。

  这些结果可为掌管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规律提供科学信息,并为人类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如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应根据国家观测站网的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信息调整相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