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中国碗”里主要装“中国粮”

30.11.2015  11:24

  粮食安天下兴,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在近日公开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中,三农问题成为一大重点。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他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实现“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等是重中之重。各地如何做好这个重中之重?如何使得“中国粮”量质双确保?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考验一:多地粮食持续增产 “惜售观望”已冒尖

  带着这些问题,人民网多路记者奔赴黑龙江、湖北、陕西等地调查发现,今年多省份粮食丰收基本已成定局:内蒙古自治区今年全区粮食产量预计达到550亿斤以上,粮食生产12连丰已成定局;江苏省2014年粮食实现“十一连增”,今年有望继续实现增产;前三季度,湖北省粮食生产保持稳定,据统计分析,预计今年湖北省粮食产量有望实现十二连增;预计陕西全省粮食总产1233.76万吨,较上年增加3%,粮食生产再创新高……

  与粮食增产同时出现的还有“卖粮难”。由于粮食连连增产、进口激增、价格倒挂等原因,导致一些省份出现粮农“惜售观望”、民营企业和粮食经纪人收购积极性降低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地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手段,努力缓解。

  内蒙古在全区各级行建立起收购贷款“绿色通道”,提前5个工作日向承贷企业发出贷款通知书,及时发放收购铺底资金,截至11月6日,全区已发放收购铺底资金4.46亿元。

  吉林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重点宣传国家粮食价格政策、收购质量标准,传递市场信息,推广科学储粮技术,取得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并实施“兴粮惠农进万家”活动,宣讲粮食政策,了解农民售粮需求,指导农民安全储粮。

  安徽督促各地进一步采取加快移库、集并、储备轮换、向省外销售等一系列措施扩大有效仓容,特别是随着危仓老库维修改造“324”工程项目陆续竣工,秋粮收购仓容压力得到有力缓解。针对局部地区出现排长队现象,安徽省粮食局及时要求所有收储库点启动收购,对种粮大户采取预约预检方式有序收购,对普通农户要单独开辟绿色收购通道。统一调度人员、设备,以增加收购仓口,缩短农民售粮时间。

  河南省与全国18个省市(区)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组织省内粮食收购企业与省内外大型用粮企业对接,开展粮食购销贸易、仓库租赁、代收、代储、代销、代加工等多种合作,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落实粮源。

  陕西政策性和市场性收购两手抓,发挥国有粮食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合作社集中统一卖粮,同时与龙头企业的定单卖粮,使得粮食收购主体多元化。

  考验二:保产保量不是重点 确保安全是关键

  人民网在街头随机采访时发现,对于“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一目标,百姓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期待。

  85后吴女士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粮才最适合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从事建筑行业的尹先生表示,“我们的饭碗装中国粮也是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一份贡献,吃的是情怀。”

  “咱陕西关中的优质小麦就很好,东北的大米多畅销,我会优先选择国产粮食”、“从古至今我们都是农业大国,‘中国粮’是品质的象征”……街头上,市民纷纷为“中国粮”点赞,表达出对“中国粮”的信任与期待。

  实现“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不仅要保障粮食产量和收购不出问题,同时还要使粮食质量有保证,而这,则需要从种子、农药,到收购、储藏,再到加工、销售全过程的努力。为了促使“中国粮”成为百姓口中的“安全粮”,各地下足功夫,积极利用“互联网+”发展契机,通过信息化技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辽宁省建立了由农业投入品备案、农产品追溯、投诉举报、检测数据管理、舆情监测、收储运监控等6个子系统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服务平台。目前平台已投入运行。在沈阳、辽阳、朝阳等地开展了试点,列入追溯的农业投入品监管点近1000个,列入追溯试点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380万亩。

  黑龙江以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为基础,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新制定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生产技术规程等农业地方标准8项,全省累计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290项,基本覆盖主要优势农产品。新创建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55个,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县、场)806个,使农业标准入户率和转化率进一步提高。

  上海每个监管示范镇安排8-10万元奖补资金,重点是建立农业档案可追溯体系,即辖区内所有种植、养殖户(重点是散户)建立生产和销售档案;将蔬菜纳入市电子化生产信息平台,加强对蔬菜生产过程中的有效监管;全面推广二维码耳标的使用,定期收集防疫信息并上传农业部中央数据库;全面实施农业追溯档案建设,积极推行地产养殖水产品“准出”制度和档案渔业制度。

湖北出台了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监督考核办法,将各级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地区粮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考核办法》按照年度考核与平时检查相结合,重点考核与全面监督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从八个方面,由省政府统一组织对市州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市州政府对所属县市进行考核。

  目前甘肃正在探索打造“互联网+制种产业”为玉米制种质量安全保驾护航,并已着手启动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信息监管云服务平台的建设,该平台以张掖为核心,中心设在临泽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区,辐射周边县区,力争在2016年全部投入建成使用。

  专家:提高“中国粮”国际竞争力 须调结构、重品质、加强计划性

  由于我国粮食生产和库存分布向核心产区集中态势愈加明显,主产区收储压力巨大,政策性粮食库存连年“滚雪球”,中央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如何消化存量、抑制增量,需要破解。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受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约束,粮食连续增产难度越来越大,而随着人口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城镇化进程加快,粮食需求将继续刚性增长。这种大环境下,如何实现科学的、可持续的、量质双确保地粮食生产,成为了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个问题。对此,多名粮食专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经师矫江博士认为,在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需要国家出台政策,增强粮食生产计划性,分品种类型管理,才能彻底解决。他建议国家计划生产食用粮,通过惠农政策补助,引导种植面积调整,做到因销量定面积,避免过量生产,同时减少国家存储造成浪费;给商品粮主产区“产地企业直接出口权”,鼓励发挥特色品种优势出口,形成一般粮食低价进口,特色品种和产品高价出口的“进出口并存局面”;通过各类质量检测指标等一切措施,控制进口量,并坚决打击控制走私进口。

  湖北省粮食部门专家介绍,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农民得到了补贴,但长远来看,只涨不跌的粮价,颠覆了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流通格局。从长远来看,要推进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改革,实现粮食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在保障农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赖作莲则建议,目前,可利用当前国内外粮食供给较宽松的机遇,加快粮食产业结构调整,调整种植面积,着力提高“中国粮”的品质。同时,从土地流转、金融支持等方面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但应注意在积极推动土地流转过程中,防止土地流转过程的“非粮化”。

  “必须要重视和加强粮食生产的科技贡献。”赖作莲认为,开展粮食高产科技创建行动,集成推广高产、高效、可持续的技术和模式,将提高“中国粮”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不仅要加强监管,既要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还要发动社会、民间组织的监管作用,还要从农产品生产源头上及整个产业链上进行治理,建立农产品的可追溯制度。”赖作莲强调说。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