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市推行村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禹城市审计局、农业局 孙小霞、王建
村级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单位和组织基础,村级干部能否正确履行职责,直接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民的切身利益。而建立健全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进一步做好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对村干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和使用,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今年以来,山东省禹城市加大村级财务监管力度,探索“管审分离、以审促管”新模式,强化市乡经管部门的审计职能,独立开展审计监督,把村级财务账目理清楚,让群众都明白,把苗头性问题找出来,对干部早提醒,从源头上规范和约束农村干部,促使他们正确用权、廉洁履职,夯实了基层组织基础。
一、工作动因
财务问题是农村工作的重点难点,也是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随着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不断增加,村级财务管理薄弱的问题逐渐显现。2014年底,禹城市农村“两委”换届选举期间,群众来信来访中有60%的案件是反映农村干部经济问题。可以看出,村级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是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根源。
通过对信访案件调查分析,农村财务管理不规范、村干部经济不清是影响基层稳定的主要原因。一是基层干部思想不重视。部分农村干部忙于经济发展、计划生育、信访维稳等中心工作,忽视了农村财务管理。对农村财务存在无所谓的意识,造成有的不遵守财务管理制度,随意性、不合理性较大。二是账目管理不规范。有的村存在报账不及时、管理不民主,坐收坐支、白条入账、私存私借等不合理行为。三是财务收支不透明。村务财务公开不及时、不具体、不明细,有的搞半公开、假公开,导致群众对干部不信任、对财务有怀疑。四是监督审计不到位。市、乡两级对农村财务重管理、轻审计。乡镇经管人员力量不足,忙于报账、记账,忽视审账、查账,导致经管站财务审计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为切实把村级财务管严管实,从2014年开始,禹城市12个乡镇、1007个村全面推行了村级事务“五代理”制度,在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权”(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不变的原则下,依托乡镇经管站成立村级事务“五代理”服务中心,集中代管村级资金、资产、账务、公章、档案,把村级事务管理引入了正轨。在此基础上,探索“管审分离、以审促管”新模式,构建“五代理、一审计”新格局,一手抓代理、一手抓审计,强化市经管中心、乡镇经管站的审计职能,进一步加强对村级财务和农村干部的监督管理。
二、主要做法
(一)理顺体制,配强人员,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只有体制顺畅,才能保证工作顺利推进。围绕保障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市乡村三级工作架构进行了重新布局。
在市级层面,由综合办牵头抓总。禹城市委、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副书记、组织部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设置场所独立、人员集中的综合办公室,组织部长任主任,农业局长任常务副主任,抽调组织、农经、财政、审计4部门的18名骨干,组成1个综合督导组、3个业务指导组,综合督导组负责协调调度、培训检查等,每个业务组分别联系指导4个乡镇,确保全市乡镇全覆盖。按照“管审分离”原则,对市经管中心内部科室进行了重组,新设立农村财务审计科,与市综合办合署办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在乡镇层面,将经管站一分为二。把审计职能从经管站分离出来,设立单独的审计站,做到场地、人员、资产、档案、业务“五独立”,彻底解决了经管站“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双重身份问题。为配强审计力量,将经管站、财政所熟悉审计业务的同志充实到审计站“挑大梁”,并坚持自愿原则,把专业相近、责任心强的机关干部选派到审计站。目前,全市12个乡镇审计站,共配备55名专职审计员,达到了每40个村2名的标准。另外,针对部分乡镇所辖村多、工作量大的实际,采取“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了60名威望高、口碑好的退职老文书,作为兼职审计员随时调用,有效解决了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
在村级层面,选好配强两支队伍。一是选好民主理财小组。去年年底,结合村“两委”换届,重新调整1007个村的民主理财小组,狠抓财务审核、村务公开,确保民主理财小组真正发挥作用。二是配强村级报账员队伍。通过“农业局出题、各乡镇考试、组织部监场”的形式,对村级报账员进行了专题培训和业务测试,成绩合格的发放聘书,对补考仍不合格的37人进行调换,提升了村级报账员队伍整体素质。
(二)把握重点,高效推进,增强审计工作的公信力。公信力是审计工作的生命力,审不严、审不准就可能激化新的矛盾、引发新的问题。在增强公信力上,做到“严实并举、点面结合、上下联动”。
严实并举,即严格程序,客观公正,做到“一见面、两公开、三必审、四必看”。“一见面”:就是和有关当事人见面,了解情况、调查取证;“两公开”:就是向被审村的党员群众公开审计程序、公开审计结果。“三必审”:就是群众反映的问题必审、重点工程必审、村干部离任前必审;“四必看”:就是看账本、看凭证、看合同、看现场;点面结合,即围绕“无缝覆盖、重点突破”,开展日常审计、重点审计、线索审计。日常审计:各乡镇按照“每三年审一遍”的规定,结合村庄数量,科学制定计划,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做到所有村庄全覆盖。重点审计:针对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工程、大额开支,突出经济强村、账目混乱村、信访问题村,集中精力,突破重点。线索审计:建立纪检、信访、维稳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第一时间掌握涉及农村财务的信访问题线索,以领导小组的名义反馈乡镇,限期审结;对重访案件或复杂问题,市综合办直接介入,组成专门小组进行联审。
上下联动,即统筹市乡审计力量,开展乡镇自审、交叉互审、市级抽审。乡镇自审:以乡镇审计站为主,自查自纠,小漏洞及时补、大问题尽快改;交叉互审:每年至少开展1次乡镇间的交叉互审,审计村数不少于20%,达到取长补短、锻炼队伍的目的;市级抽审:市综合办3个业务指导组,根据乡镇自审进度,每年挑选30%左右的村进行抽查,重点检查程序是否规范、定性是否准确,查漏补缺,确保审计结论经得起各种检验。
(三)夯实基础,落实保障,实现审计工作的常态化。开展村级经济责任审计,贵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通过工作常态化,取得实效,形成长效。
抓制度、促规范。建立“每周调度会”、“每月联席会”制度,通报工作情况,研究解决问题。梳理出《国家审计准则》、《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条例》等30部法律依据装订成册,发给所有审计组人员参考,研究出台了《禹城市村级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考核细则》等16项制度或意见,保证审计工作依法、依规开展。
抓培训、提素质。采取外出学习、案例分析、以考代训等形式,先后对市乡审计人员、村级报账员进行了48场次的专题培训。2015年初,整合市乡力量,抽调综合办人员和各乡镇审计站长,组成4个工作组对12个试点村进行审计,市乡一起“解剖麻雀”,以审代训,共同学习。
抓管理、激活力。全面推进农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干部选拔任用、补贴报酬、经费保障、调整任免、档案管理等体制机制。围绕党员教育管理、发展集体经济、改善群众生活等工作,农村党组织书记签订《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农村干部实行集中办公与轮流值班相结合;乡镇党委于市委组织部分别建立农村干部正副本档案,半年一更新;在职党组织书记年人均补贴达17400元,比2013年增加6000多元。
抓考核、增动力。将村级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基层党建年度综合考核,列为镇、村两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内容。对乡镇主要考核“经济合同、目标完成、信访稳定”等8个方面;对乡镇审计站、经管站重点考核“计划完成、业务质量、信访化解”等情况;对村级报账员主要考核“报账是否及时、收支是否合理、账目是否规范”等。考核结果与乡镇党委书记党建履职、农村支部书记“星级”管理、村级报账员报酬挂钩,切实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增强抓好审计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初步效果
村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监督与服务并重,使村级财务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地约束了农村干部的用权行为。今年上半年,禹城市先后审计村庄140个,完成全年计划的42%,审计资金1450万元,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矛盾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一)认真整改了问题。对审计后发现的问题,谁的责任谁承担、谁的失误谁解决,进一步厘清了乡镇政府、经管站、村“两委”三方的责任。审计初期,有些干部有抵触、想不开,捂着盖着,不愿意被审,通过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现在不但积极报账,而且主动补交了借款、欠款。有的主动找上门要求审计,如,市中街道秦店村支部书记聂四申找到党委书记,主动要求审计站入村帮他摸清“家底”,看看村里到底有多少资产、有多少债务,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规划,更好更快地发展集体经济。
(二)主动规范了账目。对审计中梳理出的“票据不规范”、“支出不合理”等12类普遍问题,由审计站提出意见,经管站跟上督促整改,乡村两级正视问题、主动纠偏,村级账目逐步规范完善。通过审计,解决了村里自己解决不了、难以解决的财务管理问题,提高了公信力,赢得群众认可。如,辛店镇发现有的村民理财小组监督不到位,就要求镇经管站把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签名、印鉴重新备份,要求村级每次报账都要严格比对,从而有效避免了“代签”等问题的发生。
(三)及时提醒了干部。对审计结果实行“分级评价、分类处理”,没有违规违纪的定为“合格”,存在一般问题的定为“基本合格”,存在严重问题的定为“不合格”。对“合格”的予以表扬、鼓劲加压,对“基本合格”的谈话提醒、督促整改,对“不合格”的视情节轻重,对支部书记分别给予通报批评、延缓晋星、降星或免职处分,对村级报账员分别给予扣发报酬或调离岗位处理。通过审计,对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干部,及时“敲警钟”、“泼冷水”,防止小毛病变成大问题。
(四)有效夯实了基础。通过开展村级经济责任审计,乡镇党委对农村干部管理有了新的抓手,使农村干部时刻感到身边有一把“戒尺”,自觉做到心存敬畏、行有所止,能够心无旁骛干事创业。房寺镇党委书记于志祥谈到:原来农村支部书记干工作,一靠党性、二靠感情,现在通过村级经济责任审计,在制度层面对他们加强监督管理,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规矩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干事创业热情,夯实了基层组织基础。目前,各村普遍建立了“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联系帮扶困难群众制度等;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3万)的社区(村)的达90%以上。
四、几点思考
(一)只有给村官们戴上“紧箍咒”,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廉洁履职。从严管理、严格监督是对干部最大的关心爱护。对农村干部来讲,村级经济责任审计是约束他们用权行为的“紧箍咒”,能使他们时刻保持清醒认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说话讲原则、办事守规矩,避免误入歧途,防止越陷越深。
(二)只有向群众交出一本“明白账”,才能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干部的职责所在。通过审计,理清了村级财务,消除了彼此误会,化解了矛盾问题,群众明白了,干部清白了,使干部放下了思想包袱,提升了群众的信任指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只有把村干管理纳入“体制内”,才能有力地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关键在人。通过村级经济责任审计,把农村干部的权力纳入制度“笼子”,使“监督制约”这项兜底措施,与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管理措施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形成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的“闭环”系统,有利于打造一支“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农村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