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怪客发明“节能神器” 试验品=实用品吗?

25.04.2016  13:05

  日前,东莞制造业圈子里爆出一条消息:被圈内称为“狂人”的四川人张铭(应本人要求使用化名)自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掌握了颠覆性的动力节能技术。“汽车、空调、冰箱、洗衣机,若使用我的设备达不到节能80%以上,可以当场把我的设备砸了。”面对老张“狂妄”的挑战,东莞不少企业家、技术人员纷纷自带设备上门挑战。一时间圈内口水战不断,争论声不绝于耳。

  对于张铭宣称的节能新发现,能源领域的专家们大都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即使是在实验室有一定的效果,也往往经不起生产环节的考验。“实验室的条件、使用时间的短暂和材料的不同,导致很多创新和技术无法投入到实际操作领域。”但也有支持的声音,一些企业家认为技术实验室有了操作样品,说明理论正确,说不定节能革命性的成果将由此诞生。

  节能擂台赛:“节能神奇”耗电量仅普通电机10%

  昨日上午,张铭的实验室再次迎来一位节能挑战者。来者为东莞研发机器人以及动力设备的企业家梁先生。梁先生拿出一个普通的小型电机,亲自对比传统电机和张铭的发明产品,两者之间究竟有无传说中的耗电量相差80%的可能性?

  一脸自信的老张将梁先生的电机套上一个汽车发动机的风轮,然后让人记住电表上的原始数据,在众人的瞩目中,开通电源的负重电机便呼呼地转动起来,一分钟后,电表显示每小时耗电1383瓦,梁先生说,这是同样功率的电机正常耗电量。

  随后,张铭拿出一个拳头大小的金属圆盘,这个就是被他称为“高效节能马达”的动力设备,在外观上,它完全颠覆了电机的传统造型,体积也只是传统小型电机的50%左右。

  同样负重、同样时间,电表显示,张铭的电机每小时耗电131瓦。这就是说,在挑战现场,张铭的试验品耗电量只是梁先生所带电机耗电量的10%左右。对于这个结果,梁先生以及在场的四五个朋友低头不语,也让长期与各种动力设备打交道的他们,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奥妙究竟何在?

  “很多人说是伪科学,他们哪里知道我在这上面耗费了多少心血。普通老百姓如果使用上我的技术,每个月空调、冰箱、洗衣机的电费就可以节省90%。”张铭的一番话让在场人士半信半疑。

  据朋友陈先生说,张铭的研究成果出来后,东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曾经现场做过检测,功率和节能效果与这次“节能擂台赛”相差无几。

  应在场人士的建议,老张出具了东莞市质监局针对他所提供的新型电机性能检测报告,其中有如此描述:使用相同重量的负载风盘,传统电机输入功率为1383瓦,平均每转一圈的功率为1.463瓦;新型电机输入功率为131.4瓦时,平均每转一圈的功率为0.195瓦。这就是说,老张的试验品在节电性能方面远远超过检测所用的传统设备。

  城中村实验室里的孤僻“怪客”

  张铭的出租屋兼实验室位于东莞市郊的一个城中村,在这座三层小楼里,住着张明一家四口。多年来,他在这里埋头研究节能设备,闲暇之余帮企业维修一些动力设备补贴家用。一家四口的生活来源大多靠妻子在一家保险公司做业务所得。而在很多人眼里,张铭是个寒酸、穷困和不善交际、难以沟通的人。

  记者从老张的资料中看到,1987年重庆大学研究生毕业的他所学专业为机电一体化。毕业后,曾就职于四川自贡市广播电视局,几年后下海进入外企从事工程师工作,曾经长期派驻中国香港、日本等地,1995年来到东莞创业,失败后不再打工,在东莞郊区租房潜心于节能设备的研究与发明。

  老张的出租屋里有两个引人注目的设备,一是电机检测设备,也就是他用于迎接圈内人挑战的设备。还有一个是一刻也不停息转动的三叶风车。对于这个造型如同风力发电站的三叶风车,老张称这是利用自然空气做能源驱动的设备,只要引入一节电视机遥控器的电源,这个重达数百斤、高两米多,没有任何燃料和动力电源的作品就会一直不停转动。

  “这样一个小小的电机里面有大大小小零部件五百多个。我没有钱去请模具厂定制,只能自己用机床或者手工慢慢打磨。”

  张明的朋友陈先生告诉记者,将近二十年,老张的所有收入都耗在了节能设备的研制方面。

  “金饭碗”还是伪科学?

  张铭身边不少人至今不明白,他为什么没有将发明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而是一直藏在家里?记者从张铭的妻子以及朋友处得知了缘由。实际上,几年前老张的发明就已面世,一开始他与东莞的一家企业合伙成立公司,打算将发明技术转化为市场产品,然而最终结果出乎意料,合作伙伴将其技术学到一知半解之后离他而去,不但没有赚到钱,老张反而惹了一身的债务。

  记者从老张手中看到一份东莞市第三法院的判决书,这是他早年与人合作发生的民事纠纷,判决书证明了老张与厚街某企业的股权纠纷。

  几年间,身边人为老张找来一些专家做评审,打算为他申请发明专利,但是专家们一坐下就要求他将节能产品的所有原理、零部件结构都如实讲解。每到此时,老张就怀疑会不会是来套取技术秘密的。

  对于老张的处事方式,妻子吴女士即不赞同也不反对。“他性格原本就固执,自尊心很强,加上被人骗过几次,至今官司缠身,干脆只做研究不想别的了。”吴女士说他们一家子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不说别的,他不搞发明,专门帮人维修电器也会过得不错的。”

  专家:试验品并不等同实用品

  对于老张的研究结果,在动力系统的专家眼中,不同的人士给予了不同的评价。东莞政府大力扶持的电池研发企业钜大电子董事长朱云认为,研发阶段的产品要想转化为市场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验室里面的环境不同、材料不同、使用的时间过短,这些因素决定了一些科技产品走不出实验室。对于老张的研发成果,他表示并不看好。

  专门研究材料学的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陈立宝教授也认为,从现有理论来讲,张铭的研究结果与能量守恒的专业逻辑有所冲突。“产出的能量比消耗的能量要多,这不可能,除非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其他物质和能量来补充。”陈立宝认为,根据动力学原理,即使在设备质量上做到极致,节能40%还说得过去。

  不过,更多的企业界人士、技术人员则认为,很多实验品无法投入生产,就在于理论和实践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现场挑战张铭的企业家梁先生就认为,尽管在实验室老张的创意令人吃惊,但这并不表示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对话张铭

  “我的技术总有一天会吸引投资”

  记者:业界人士说,即使你的发明理论成立,但是要让试验品走向市场,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你觉得这条路走得通吗?

  张铭:只要有足够的投资,买得起设备、模具,有足够的人手,这技术完全可以走向市场。

  记者:但是要吸引投资,首先你得拿到权威论证报告以及经得起专家的评审。

  张铭:这个技术是我耗费大半辈子心血得来的成果,所谓的专家并没有我内行,所以专家一出现,我就有些担心。

  记者:担心什么?

  张铭:泄露技术秘密。我以前遇到太多打着合作、论证幌子的人来骗我。

  记者:那就这样耗下去吗?你研究这个技术的目的是什么呢?

  张铭:我在等待内行的出现,这个内行只需要出钱,不要我技术秘密,最终只看效果就行。否则,我宁愿一直等下去,也不会轻易被人拿去欺骗别人。我相信总会有这么一天。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温伟伟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
全国“三区三州”海拔最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
  记者从国家电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获悉:13日,随着平均海拔5049米的西藏措勤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段导线展放工作顺利完成,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项目中海拔最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顺利完成建设任务。截至目前,西藏“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工程主体进度已完成76.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