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擎”加速济宁经济提升

12.06.2015  21:17

          近年来,济宁市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抓手,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助推经济发展作用显著。2015年第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56.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8.35%,占比增幅为全省第四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8家。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实施工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通过科技创新、加大研发、信息化改造等,加速推动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化工、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等优势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集中突破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惠普、中兴、甲骨文等知名IT企业,全力膨胀信息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大力培植企业创新集群。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以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园区”为抓手,围绕重点产业,强化“铸链育群”,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构建和规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和区域带动能力的特色支柱产业集群加速崛起。2014年济宁高新区高效传动与智能铲运机械创新型产业集群被正式批复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2015年,济宁市新又重点选择12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进行培植,力求经过5年时间,推动各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带动产业链条30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壮大,有效助推济宁市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科技平台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制定出台了有关政策,重点对中科院计算所济宁分所,省科学院济宁分院、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济宁分院四个行业平台进行政策和资金扶持。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着力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2014年新引进创新团队8个,总数达到17个,其中6个团队实现产业化,累计销售收入9825万元。鲁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分别荣获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奖。创造性地开展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享工作,首次发放“科技创新券”,激发了高校科研院所、公共检测机构各方参与共享科学仪器设备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市共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8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9家,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1个,总数达244个。新增孵化器面积达4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00余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3家,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注册会员达356家,入网共享设备592台(套)科技文献资源服务企业达800余次。
          科技创新人才引育集聚效应明显。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连续选聘三批“特聘专家”共计195名,被评为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并获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称号。引进培养“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人,2人入选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2人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有望实现济宁市“万人计划”专家零的突破。积极争取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基层科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济宁入围人才达40名,其中创业类17名、服务类12名、创新类11名。全市新增7家院士工作站,共计51家,进站院士达到68位。
          科技进步及成果转化取得突破。2014年济宁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14项,其中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持完成的“城市及周边地区下压煤由条带变固体密实充填采煤关键技术”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市属单位5年来首次获得省科学技术―等奖。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06项,获得国家技术市场金桥奖2项,省技术市场金桥奖15项。共完成技术合同登记792项。实现技术交易额8.15亿元,技术交易额大幅提升。今年一季度,全市共申请专利2064件,其中发明专利487件,增长56.59%。
          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全市研发经费支出从2012年的43.5亿元到2013年的50.6亿元,再到2014年的近60亿元,实现逐年递增,201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1.55%,同比提高0.11个百分点。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8000万元,重点对科技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育、科技金融创新进行支持。全市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27项,争取资金达1.49亿元。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完善济宁市科技金融中心服务功能,打造中小企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建立起初创期企业由天使基金培育、成长期企业由科技信贷支持、成熟期企业实行股权直接投资、扩张期企业上市融资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截至目前,科技金融已投资企业21家,形成股权7000余万元。
          济宁市还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深入推进科技项目经费改革,创新科技投入模式,将创新绩效与无偿资助、后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支持方式挂钩,更加注重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效益。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增设了市科技合作奖和市技术发明奖两个奖项,增加了奖励额度,提高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并通过多种形式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