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打造文化产业“合肥品牌”
用文化开拓“发展空间”,以科技插上“创意翅膀”,依托文化与科技的“双翼齐飞”,合肥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彰显。
2013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303亿元,其中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提高;全市涉及文化和相关电子信息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2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20%……数字一再证明,以高端科技打造高端文化产业,是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合肥依托“创新高地”的科技实力,聚焦新兴科技,壮大文化产业,推动传统文化企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鲜明的高科技特征的新型文化产业形态不断涌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合肥品牌”。
精心呵护: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合肥围绕智能语音、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影视制作、文化旅游、广告会展、电子商务及其他新兴文化业态等“七大产业”优势领域,在加强传统产业提升改造的同时,发挥“文化+科技”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基地的“孵化器”、“加速器”作用,打造科大讯飞、时代出版、四创电子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带动更多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科技型企业发展。
安徽出版集团投资3000万元的项目“基于版权的公共数字阅读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立足于自主创新,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对公共数字阅读服务平台研发涉及的数字内容版权保护技术、数字内容跨终端阅读技术等进行攻关,建立具备群体特征的街道文化阅读社区、党政机关阅读社区、企事业单位阅读社区和“三农”阅读社区,并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的传播媒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据了解,我市将按照行业集聚、空间集中的发展策略,打造智能语音产业示范园、数字(出版)发行产业园、动漫创意产业园、云计算产业园等一批主业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的优势文化产业集聚区。
四海闻名:动漫产业风生水起
妙趣横生的人物造型,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美轮美奂的动画特效……这些动漫中的元素都离不开创意。
合肥市动漫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新区国家动漫产业园,自开园以来,思科、腾讯、完美时空、智明星通、幸星等业界知名企业纷纷进驻基地。
“合肥造”动漫也是风生水起,许多都在全国闻名甚至走向世界。2013年,泰尚文化打造的《太空熊猫历险记》是安徽省第一部动画3D电影,入选了2013年国家广电精品,2014年入围世界民族电影节并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参展戛纳电影节,成为合肥递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2014年泰尚文化太空熊猫系列大电影之《太空熊猫总动员》也于六一档在全国院线公开上映。
最令人欣喜的是,2013年迎来了文化企业海外销售的红利期。合肥乐堂动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政策的科学引导下,该公司开始将眼光投向需求更大的国际市场,着力在欧美市场进行开拓。2013年该公司多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游戏软件,包括“雄霸三国”、“粉红糖果屋”、“海底大冒险”等热销海外,全年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达到了1338.77万元。今年乐堂动漫海外发展势头不减,将从纯产品销售拓展到资本领域,已着手赴美上市融资。
新旧融合:传统文化焕发青春
无论是图书业,还是文博业,在合肥,这些在我们眼中的传统文化行业如今早已实现“华丽转身”,高科技的涌入,让经营发展活力十足,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
你见过高科技含量的非遗园吗?在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你绝对可以大开眼界。该园借助高科技声、光、电、多媒体等手段,把传统的舞狮、马术、灯展等文化活动,演绎得如梦如幻,观众流连忘返,2013年参观人次达10多万。
图书公司也依托新技术,紧紧跟上了时代潮流。安徽儒林图书公司从依照传统销售模式——看样、订货、发货,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三家“大学图书馆配”销售企业之一,创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服务平台:儒林图书网、儒林OA系统、儒林ERP系统、儒林图书荐购系统、儒林供应商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了总部与营销网点办公全网络化,业务信息、物流信息和编目数据同步查询。
引领潮流: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对着空调说“太热了”,遥控器就立即会对空调下达“自动降低1摄氏度”的指令……通过声音指令的创意,科大讯飞的语音技术将这些在以往看来不可思议的神奇场景,变为现实。
文化与科技融合在智能语音技术中得到了很好体现。目前,科大讯飞公司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研究、软件及芯片产品开发的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已占有中文语音技术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合肥好声音”已然传向全世界。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影视异军突起。近年来,合肥市影视产业空前火爆。左岸影城、华谊兄弟院线、万达影城、中影国际等国内外著名影视企业进驻合肥市。很多影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在国内已处于领先水平。
政府“搭台”:发展迎来优质环境
文化与科技融合能结出累累硕果,离不开我市积极搭建平台和全力支持保障。文化产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优环境”。
据介绍,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若干意见》、《合肥市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若干规定》、《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土地供给、税收优惠、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工商注册、人才激励等方面,强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
同时,今年全新调整后的《2014年合肥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通过搭建“1+3+5+N”总框架,创设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借转补”资金、文化旅游企业贷款风险池,逐步建立起覆盖文化产业全产业链的全面政策扶持体系。新政策明确规定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总量超过65%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借转补”资金两大块面,将重点支持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体育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项目建设,该部分相关财政资金量在5000万元,较2013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总盘子翻了一番。
我市还围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催生出的三维动画、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一系列新兴文化业态等,征集和策划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立项目库,定期调度、共同推进,促使项目早签约、早注资、早开工、早投产。
我市全力搭建文化与科技的“互融平台”,优化产业布局,尤其是加快文化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和文化类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推动文化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支持各类文化产业孵化器,公共服务创新平台,文化、体育类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等。
此外,我市还围绕融合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出完善合肥创新平台“一中心三基地”,以创新平台为依托,打造全国性的信息集散中心,打造“中国(合肥)呼叫之都”,完善服务平台功能;建设文化产权交易、文化产业投融资、文化企业孵化、文化产权登记托管四大平台,形成中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人才是关键。我市重点推进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培养实践型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训模式,着力培养兼具文化与科技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人才的专业所长,组成创新团队开展跨领域的创新合作。目前,在肥高校中已有安徽建工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学院、新华电脑学院、文达电脑学院等十余所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先后开设了动漫专业,年培养可达到2000人。部分高校与动漫企业合作,共同探索动漫人才培养新途径,尤其是安徽建工学院与樱艺缘公司共同创办的“动漫人才培训基地”,已成为由教育部授予的、全国唯一的建筑类动画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安徽金诺数码科技公司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创办的“中科金诺数字媒体专修学院”,成为“安徽省动漫人才培训研发基地”,并被教育部授权为NIT动画培训认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