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打印出生命的下一页

17.09.2014  12:04

  上午10点,北医三院门诊楼里像平常一样熙熙攘攘。在人群当中,身高1米8的小明浩显得有些突出,稚嫩的面庞与身高形成强烈对比,走起路来也还有些迟缓。是的,他前不久接受了一个大手术,大到全世界都知道的手术——脖子里埋下了一个3D版的“私人订制”。

  “我们可真幸运!”母亲望了一眼明浩,哀伤的眼中闪着一丝光亮,清瘦的胳膊扶着他穿过人群,向放射科核磁检查室走去。

  三个月来,像乘坐了过山车一样,12岁的明浩经历了太多。

  五月初那天,和同学踢足球时,一个头部顶球动作,改变了明浩的人生。

  顶球后,明浩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只是觉得身体有些别扭。第二天早晨,脖子开始疼,家人以为他落枕了,也没太在意。然而,一个多月过去了,“落枕”不但没有好,甚至全身开始麻木了。在老家医院检查后发现,明浩枢椎出现骨折。

  这可是个要紧部位,“去北京吧!”医生说。

  七月中旬,一家人辗转来到北医三院,东打听西打听,找到了刘忠军教授。坐在教授的诊室里,明浩妈惴惴不安地叙述着病情。刘主任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影像学检查后,刘主任的心揪起来,果然不是单纯的骨折,高度怀疑枢椎部位肿瘤。

  经过穿刺活检,确定了肿瘤的性质——尤文氏肉瘤!一种病情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的溶骨性病变,罕见的脊柱原发恶性肿瘤!

  病情进展迅速,小明浩很快被安排住院。

  术前,为了明浩的手术方案,明浩爸爸妈妈与刘主任坐在了一起。

  “医生,把肿瘤从孩子脖子上取下来,病就好了吗?为什么需要两次手术呢?取下肿瘤后脖子中间不就空了吗,头怎么才能立起来呀?”母亲哀伤而焦急。

  “手术切除肿瘤是第一步,也是治疗的关键。手术须分两次,第一次手术是把椎体上肿瘤的后半部分取出来,通过活检再次明确肿瘤性质;第二次手术,是将留在椎体上的另一半肿瘤取出。这时候,孩子的脖子与头之间会缺少一节椎骨,需要在第一和第三颈椎之间填上内植物,这样明浩的头才能够抬起来。”面对小明浩的父母,刘忠军主任拿着手中的脊柱模型进行解释。

  “上次听您谈到可以作为临床观察,为孩子用3D打印技术私人订制一个椎体把脖子撑起来。真的可以像订制衣服一样为明浩订制一节脊椎骨吗?”

  “3D打印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私人订制,它可以识别孩子枢椎上的肿瘤部位,提取骨骼信息以及病变组织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椎体设计。然后,使用钛合金粉末3D打印技术,制造出结构复杂的枢椎。它增加了支撑面积,让椎体稳定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打印出的椎体是孔隙金属结构,骨细胞还可以长入空隙内,达到融合的效果。这样,就可以牢牢地把脖子撑起来了……”

  “那我们也申请吧!以前只是听说过,没想到孩子的手术还可能用到这么先进的技术……”母亲看了看父亲,语调依旧平淡,但掩盖不了心中的决绝。

  七月十八日,小明浩接受了一期前路手术;7月31日,接受了二期前路手术,即切除病变的第二颈椎。就在二期手术过程中,小明浩的脊柱上植入了世界首例应用3D打印技术人工订制的枢椎椎体。

  一切顺利!8月18日,距离一期手术整整一个月,小明浩终于自己迈步走出了北医三院的大门。

  “不幸中的万幸!看来当时的决定是对的!”母亲望着有些倔强的儿子,心中暗想。

  只要不放弃希望,科技就可以帮助我们“打印”出生命的未来。

  文/仰东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