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移民坚持捐赠义演近20年:尽己所能回报社会

18.03.2015  13:14

  

    刘芳英在义演活动现场表演 崔海晗 摄

  中新网襄阳3月18日电(马芙蓉 柴化锐 崔海晗)靠每月几百元的工资和捡拾饮料瓶、旧纸箱、废塑料挣来的钱,湖北省丹江口移民刘芳英17年来不间断资助学生。“只要走得动,跳得动,我会一直捐下去。”3月17日,刘芳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62岁的刘芳英,出生在十堰市的均县(今丹江口市)。1958年,南水北调一期工程丹江口大坝动工建设,1967年大坝下闸蓄水,家乡被淹没,14岁的刘芳英跟着父母开始移民生活。一家人先后换了5、6个地方,直到1987年最终落户襄州区张湾镇洪山头村。

  “搬来搬去的过程中,政府又是帮忙盖房子,又是帮着申请无息贷款,安排工作。丈夫从部队退伍身体不好,民政部门给予了很多关怀。”刘芳英说,安定下来后,她觉得作为移民,自己该为社会做点事。

  刘芳英兄妹9个,家庭贫困让她失去上学机会,“我一天学没上过,不能让后代们也没学上。”从1998年起至今17年,她每年“六一”儿童节和教师节,都会向洪山头小学捐款200元,捐出的钱由校方给特困生解决生活或添置学习用品。洪山头村小学门前道路坑洼不平,她拿出3000多元请汽车拉来6车石渣、碎砖,铺垫了100多米的路段。

  除了定期捐助小学,刘芳英对打听来的贫寒学生也不放弃帮扶。2012年7月,在电视上看到襄阳大学生程威边照顾母亲边上学的报道后,她专程赶到 医院 捐款200元;2013年春,得知大学生赵帅为给父母治病而休学的事迹后,她又送去200元钱。洪山头一组的大学生孙山红患了白血病,她先后捐了1000多元……“看到哪家孩子有困难不能上学,不捐一些钱睡不着觉。”刘芳英说。

  此外,1998年抗洪救灾,她除了捐赠衣物,还捐出2000元;汶川大地震,她率先捐款2000元。听说自己在移民时居住过的村庄要修路,她再次捐出2000元。

  除了捐资助学,刘芳英还在1994年办起了“庄户剧团”,并发展成今天的“乡村夜话”艺术团。21年来,她带领艺术团举行大小义演1000多场次。义演的车费、餐费和演员劳务费,都由她负责。张湾镇文化站站长王培清说,要说扶持,也就是镇政府、文化站等给点补助,添置一些服装、音响,道具等,累计有2.5万元左右,剩下的全是刘芳英自己掏钱。

  黄集镇马集乡有一个移民村,每年春节前后,刘芳英会组织20人去慰问演出。刘芳英说,自己身边有很多移民,有些人对远离故土、背井离乡表达不满。她想通过演出,宣传政策,唤起大家的热情,在新的地方、新的环境创造出新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十几年来刘芳英用于捐赠和义演开销的钱,不下10万元。

  刘方英的家并不富裕。至今她还和丈夫住在已废弃的液化气站里。平房简陋窄小,衣柜沙发简单陈旧。刘芳英原来在灯泡厂上班,月工资270元每月。后来灯泡厂倒闭,她到液化气站当门卫,一直到现在,工资从400元涨到750多元。捐赠的钱,一部分源于自己的工资,另一部分是自己捡垃圾、养猪攒下的。

  刘芳英称,最难熬的时候是灯泡厂倒闭后,自己没工作,但是捐赠、义演不能停,她就去捡垃圾。当时家后面有个钢铁厂,每天早上天微亮,她去废渣堆里刨捡废钢废铁卖。她当时还喂了很多头猪,自己开着老式伏尔加车去驮猪草,“也不晓得啥叫苦,就是拼着劲做。”

  “人的一生中,捐赠三次、五次不难,难的是十几年不间断地捐赠;拿出三万、五万作慈善,对一个富裕的人来说,也许是小事一桩,但对于一个尚处于中下等生活线的退休职工来说,可谓是一件不平凡的事。”襄州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发强表示。

  对此,刘芳英表示,自己没读过书,不懂什么大道理。但只要自己走得动,跳得动,捐助和义演之路就不会间断。(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