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布鞋的马云》

22.09.2014  12:18

  ◎作者:王利芬 李翔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年9月出版

  从1992年第一次创业到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这是一本唯一客观、真实记录马云22年创业历程的作品。阿里巴巴官方首次面对公众开放马云创业中重大时刻的关键决策过程,毫无回避地评述马云所有的创业细节与重大决策。

  马云不断地在确认他要的不是一份舒适的工作、一份高额的薪水,他想创业,他想创建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商业网站

  1997年12月,马云接到了外经贸部抛来的橄榄枝。邀请他加盟他们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担任信息部总经理。当时的互联网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马云因为中国黄页在互联网行业被大家所知晓。所以当时外经贸部为了能够聘请他开出了非常好的条件:提供200万元的启动资金,并给其团队30%的股票。马云率其8个人的团队加入政府外交系统的组织,协助中国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马云同他的团队利用一年的时间,成功地推出了网上广交会、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和中国外贸等一系列网站。可以说,外经贸部的所有网站几乎都是马云跟他的团队完成的,影响非常大。其中,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是马云在外经贸部做得最出色的一个网站,这个网站是中国政府机构首次组织的,互联网上的大型电子商务实践,在创办的当年这个网站就实现了盈利。

  马云在外经贸部期间虽任职中心信息部经理,但在编制上来讲仅能算一个编外人员,涉及利益的重要决定,他并没有发言权。马云发现,他跟外经贸部领导人的想法大相径庭。马云认为电子商务应该支持中小企业、私有经济,而且网站一定是开放式的,但是,他的老板认为他们要服务大型国有企业,建立内部的封闭系统。在网站定位上大的分歧让马云开始考虑他来北京的目的能否实现。马云来北京是创业的,来追寻自己的互联网梦想的,不光是来挣钱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马云不断地在确认他要的不是一份舒适的工作、一份高额的薪水,他想创业,他想创建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商业网站。在这个过程中,雅虎杨致远向马云发来了聘请,邀请他任雅虎中国总经理;1998年底,成立不久的新浪也重金邀请马云加入,都被马云拒绝。同时,马云从外经贸部辞职准备回杭州重新进行互联网第二次独立创业。

  马云深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他不愿向生活妥协,更愿坚持理想,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有了一个理想之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承诺,承诺自己要把这件事情做出来。我觉得(对于)创业者最重要的是创造条件,如果机会都成熟的话,一定轮不到我们。”

  马云决定离开北京之后,最先将这个想法告诉他的伙伴们,因为他们是他从杭州带出来的,他认为他有权利与义务跟他们坦陈想法。所以,马云在第一时间告诉了他们他要离开,同时也表示他们可以选择继续待在外经贸部这棵大树底下,或选择去雅虎或刚成立的新浪,他都可以帮忙推荐,并表示这些选择都会让他们有非常好的经济来源。但是如果选择跟他一起重新创业,那么每月工资只有500元,创业条件会非常艰苦。就在几分钟的时间里他们全部决定跟着马云一起回去创业!回去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司,一个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后悔的公司。

  时代大视野

  这是马云再度彷徨的时期,或者说,是马云的学习时期。

  马云决定北上,接受外经贸部邀请出任下设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信息部总经理。这一年他已经33岁。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互联网界风头最劲的两个人已经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们分别是从麻省理工留学归来的张朝阳和程序员出身的王志东。他们的学习对象是在这一年上市的雅虎。雅虎取代网景成为全世界最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公司。

  他似乎落后了。张朝阳和王志东已经在尝试着从硅谷吸纳风险投资——《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蒂做了张朝阳的天使投资人,丁磊在广州创办了网易,马云却还在尝试“与虎谋皮”,先是同一家国有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接下来又来到北京为政府部门的下设企业工作。到外经贸部做事,只是重复一遍同杭州电信合资的经历:对公司没有控制权,和合作方想法不一致。

  但这也有可能只是他的学习时期。毕竟,在此之前,他对互联网的理解,仅仅是他在美国对互联网的惊鸿一瞥;回到杭州之后,只是帮助公司将网页做好,发布在互联网上。

  我们只能假定,他在北京期间,通过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平台和资源,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有了更多的理解,并且凝聚了更多的资源。

  首先是商业模式上的,后来马云回杭州创立阿里巴巴B2B,可以用在外经贸时期现成的商业模式,帮助中小企业在网上发布信息,促进海外贸易。其次是人脉上的。正是在北京期间,马云认识了杨致远,杨致远还要请马云去做中国雅虎的总经理。无论真假,他在北京的确是结识了不少人,从媒体到公司。现在互联网上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讲的是马云和古永锵的第一次会面,也发生在此期间。1998年搜狐要请一个COO,马云来面试,先面试他的是时任搜狐CFO的古永锵。两人聊了一阵之后,马云说,我其实并不想来应聘,我已经决定自己创业了,只是听说过你这个人,想来见下你,我觉得你倒挺适合做搜狐的COO。果然,后来古永锵做了搜狐的COO。这个故事说明,马云终究是马云,识人断事,已经高人一筹。

  我们得提醒自己,当马云决定离开北京再度返回杭州时,已经接近35岁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那时的人生已经定型。即使是对今天从事互联网的人而言,35岁,也已经是一个没有太多意外的年龄。但是马云却似乎通过这些“不成功”的经历,越发地清楚了自己最终想要做什么。

  (连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