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老人坚持8年为文化遗产"立传"

21.09.2014  11:33

  

  唐湘鹏的柜子里,装满了整理好的资料。 李俊杰 摄

  

  唐湘鹏在外收集资料。 李俊杰 摄

  

  拄着拐杖,戴着帽子,唐湘鹏便出门了。 李俊杰 摄

  中新网邵阳9月21日电 题:“独行侠”唐湘鹏:6旬老人坚持8年为文化遗产“立传”

  记者 李俊杰 通讯员 刘飞

  足迹踏遍了全县20余个乡镇,660多个行政村和5400个自然院落,徒步距离超过两万里,160多万字文字资料……为了用镜头和文字真实记录下乡村的文化遗迹,从2006年开始,今年65岁的湖南邵阳县文广新局退休干部唐湘鹏,坚持不懈地完成了他的“独行侠”发现记录之旅。

  2002年,邵阳县文化局的领导找到已退出二线的唐湘鹏,希望他能担任《邵阳县文化志》的撰稿员,为县志搜集一些文化资料。

  也正是这次意外地深入农村,唐湘鹏深感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民俗文化无人搜集保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和乡村都面临着各种改造和拆迁,文化遗产面临灭失和消亡的风险,唐湘鹏认为,如果不加快抢救保存,将会成为历史的遗憾和子孙后代的文化之痛。

  2006年6月15日,唐湘鹏决定对其抢救,并尝试在县城周边进行走访搜集资料。

  看到唐湘鹏的举动后,没有工作的老伴马上打断了他的念头:“这是政府的事,你操什么心?人家退休干部不是钓鱼打牌,就是带孙子看电视,你还自己贴钱去干‘闲事’?”远在外地工作的儿子们也表示反对:“你60多岁不在家颐养晚年,一个人爬山越岭到处走,出了事怎么办?让我们牵肠挂肚,怎么安心工作?”

  尽管如此,唐湘鹏却依然我行我素,毫不动摇地按计划进行。

  “有一次,我从农村采风回来,带回一些被遗弃的织麻用的辅助器具,竟然好多人都不认识。”在唐湘鹏看来,如果不能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保存下来,这些古老的东西与文化极可能会永远消失。他由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观点和当初的选择。

  之后,唐便自带红薯及白开水,怀揣相机翻山越岭,将目标对准了更为偏远的乡村。

  “有时候路程远的,来回车费每天都要好几十元,而这些费用都是我从当时每个月1000多元的退休工资中挤出来的。”唐湘鹏告诉中新网记者。

  60岁生日时,唐湘鹏说服了家人,不办生日酒席,跑到深圳买了一台专业数码照相机。同时,他还说服儿子,让其给自己配了一台电脑。通过自学和不断向亲戚朋友请教,他很快掌握了电脑使用基本方法与摄影技术。

  羊肠小道上,唐湘鹏就像个“独行侠”,拄着拐杖形单影只在行走,使村民们常常疑惑不解,给唐湘鹏起了很多外号:徐霞客、新闻记者、抄电表的、算命的、讨米的等等,令唐湘鹏啼笑皆非。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唐湘鹏采用“一看二问三拍四笔记”的方法,尽可能全面细致地记录历史真实原貌。老年人口述当地典故,笔记不过来时,他就用手机录音。凡是当地的祠庙亭子,古碑古墓、古树古井、历代民居、社建文物、名人故里、风景名胜、民俗文化、生产生活工具均在采集之列。只要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他就不放过收集。

  不过,拍摄随时也可能发生意外。一次,唐湘鹏在白仓镇银塘村拍摄古迹时,不慎踩在青苔上一滑,跌入水井中,腰部撞在井边石头上,全身湿透了。休整20天后,他重新踏上拍摄的“长征路”。妻儿拗不过他,只好给他买了防滑旅游鞋,换了旅行袋,再三劝他小心。寻访的过程中早出晚归,将照片拷入电脑,并且注明拍摄的物名、时间、地点,进行简单加工,并写日记,做到每村一篇,几乎成了唐湘鹏每天的“必备功课”。

  几年下来,唐不仅跑烂旅游鞋5双,背烂挎包3个,还花掉大部分退休金,连用来加盖房屋的钱都被他用到了为文化遗产“立传”中。

  20日,唐湘鹏的妻子指着卧房被雨水浸泡脱落的墙壁,无奈地摇摇头说,有时候催老唐修修房屋,他总是说再等等。

  唐湘鹏告诉记者,如今,他已整理好324篇的游记,即将开始《邵阳县古民居》等19本书的整理编辑。现在已经编辑好样书初稿《邵阳县古今楹联集》,《邵阳县古祠堂名录》,期待筹资出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