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07.11.2014  11:29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的繁荣可以培育一个城市的风骨。近年来,章丘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济南跨越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市域次中心”的定位,坚持把文化惠民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日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该市先后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千年古县”“中国黑陶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等荣誉称号。

把脉问诊 满足百姓需求

10月23日,章丘市图书馆门口,大大小小的车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图书。来来往往搬运图书的工作人员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神色。章丘市文广新局举办的“情系农民朋友,共享知识海洋”捐书分配仪式在这里举行。明水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李世鹏和后营村的村干部张兆鹏一大早就赶过来排队了。“我们要把社会各界捐赠的图书摆放到农家书屋的书架上,丰富村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针对基层群众提出的农家书屋图书流转慢、更新不及时的问题,章丘市文广新局积极做出整改承诺——“加快基层农家书屋图书更新和流转,更好地服务基层百姓的阅读需求”。章丘文广新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妇联、市教体局、机关工委等七部门发出“情系农民工,共享知识海洋”图书捐赠活动倡议,共收到社会各界捐书10999册,分别赠送到明水、绣惠、普集、圣井4个镇(街)5个村庄。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章丘市文广新局先后召开了6次征求意见座谈会,收集意见、建议300余条,并将这些意见、建议及时汇总、梳理,拉出12个方面30条的问题清单,制定了问题整改落实方案。其中,针对基层群众提出的对镇街文化站、文化大院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培训不够的问题,开展了160场广场舞辅导,培训4800余人;针对行业管理与综合执法日常服务指导少的问题,开展了3期业务培训班;针对改进机关工作作风问题,制定和实行了机关人员上下班签到制度;针对基层图书资源共享问题,建立了3处流动图书馆;针对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普及文化活动开展的问题,以全市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为载体,以“基层文化建设示范年”活动为主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中心示范村”设施建设为重点,采取“建设中心村、辐射周边村、达到全覆盖”的方式,年内实现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全覆盖。

基于此,章丘文广新局党委深入基层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脉问诊”,现场查看、现场办公、现场解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9月底,完成了3处镇街综合文化站、20处农家书屋、83处农村文化大院、齐鲁涧桥前广场“泉之舞舞蹈队辅导点”4处群众文化活动示范点的创建任务。同时,为新建的3处街道综合文化站配发了20台电脑、服务器、管理软件、投影仪,为20处农家书屋配送了图书;先后争取国家及省级财政扶持,为白云湖、刁镇、文祖等9个镇街综合文化站配发10余万元的电脑、音响设备;为刁镇小辛、埠村徐家、垛庄圣水泉等11个农村文化大院,申请了总价值55万元的文化器材。

“截至目前,我市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实现了全覆盖。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大院的管理和利用,使其物尽其用,真正发挥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作用。”章丘市文广新局局长宫鹏飞说。

多彩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当夕阳收起最后一抹余晖,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聚集到圣井街道寨子村文化广场,等待观看由章丘市文广新局组织的文化下乡演出。彭阿姨坐在板凳上与左右的街坊邻居们敞开了话匣子:“这次演出和上次不一样啊,这次是把流动演出车直接开到咱家门口来了,咱们不出村就能看到市里的演出了!”

近年来,章丘市把文化惠民活动作为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普及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繁荣和普及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方面,年年出新招,次次有新意:每年都将群众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立文化活动演出专项资金,已经连续举办了26届百脉灯会、12届民间艺术表演和4届民俗手工艺制作展演活动;每年拨款50万元,扶持庄户剧团巡回演出。目前,章丘市的庄户剧团有200余支,优秀群众文艺表演队伍1000余支,文艺骨干6000余人。

文化下乡、庄户剧团演出、百脉剧场演出、民星才艺大赛、广场舞大赛,已经成为全市文化惠民活动的亮点。据不完全统计,章丘每年的各类文化演出活动100余场,今年,各类文化演出将达到150余场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将达到10778场,受益群众50余万人次。

保护文物,珍贵遗址生辉

行走在古老的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的厚重、悠远、灿烂、沧桑,回荡出人类远古文明之声,升腾起一座古城的不朽传奇……如今,章丘在龙山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研究与传承方面正逐步加快步伐:1994年9月,投资600万元建成城子崖遗址博物馆。2013年10月,市政府投资1500万元,实施了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并更名为龙山文化博物馆。2008年,城子崖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100处大遗址保护名单。2013年底,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国家文物局立项。今年5月,章丘市正式启动了龙山文化遗址公园一期工程建设。

围绕龙山文化遗址公园的建设,城子崖遗址城墙裸露部分抢救性保护方案、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区保护展示方案、城子崖遗址西城垣展厅内城垣修缮工程立项报告已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

10月19日,龙山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龙山文化研讨会在章丘召开,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龙山文化研究会。会上,来自全国的41位专家学者齐聚章丘,围绕龙山文化的历史与考古新发现,龙山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龙山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龙山时代遗址博物馆及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行及管理经验交流,关于对龙山文化研究会学术活动的建议和意见,城子崖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等议题展开讨论。

山东省文物局大遗址处处长王守功表示,章丘要充分利用龙山文化研究会这一难得的专家库,适时召开学术研讨会、座谈会,为正在有序开展的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基础,提供学术依据。

“龙山文化是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共同关注的考古学文化,研究龙山文化就是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是顺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视祖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方辉说。

章丘市还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和“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传承发展、统筹兼顾、共同保护”的工作原则,启动了章丘龙山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制定了《龙山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并通过了省级专家论证。

守望乡情,让记忆永存

一个历史文化名村,一座历史文化古建筑,就是传承人类历史的生动教科书。它们是承载和传递章丘传统文化的标志与文化基因,丰富着“乡村记忆工程”的乡情与乡愁。

今年以来,章丘市启动实施乡村记忆工程,通过抢救和保护文物古建筑,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从现有乡村、撤村并社区和城镇建设层面,制定了因地制宜的具体规划。目前,章丘共有56处市级以上古建筑保护单位。走进普集镇博平村,可以看到这里保存的大量清代、民国老建筑,其中有气派的大宅,也有普通民居,老门楼与祠堂。它们就像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个个符号,体现着章丘这座城市汲取、传承、包容历史文化的气度和风度。

今年4月,章丘市文广新局联合济南市考古所对埠村、普集、文祖、相公庄等镇街的古建筑进行了集中调研踏勘,制定出了全市古建筑维修方案。市政府投资1200万元启动古建筑维修工程。按照古建筑历史文物价值和本体保存现状,区分轻重缓急、统一规划及分步实施的原则,分两批对14处古建筑进行维护修缮。目前,市财政已拨付110余万元,对首批普集镇博平村刘家祠堂进行维护修缮,其他古建筑维修工作也将陆续展开。

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章丘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在确保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其创新、转型,提高生存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章丘市已建立起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6项、市级20项、县(区)级44项。民间涌现出一大批以济南市级龙山黑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德功、文祖镇青野五音戏传承人马乃芬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在文化部、山东省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章丘市龙山黑陶制作技艺、百脉泉传统酿酒工艺、宏济堂阿胶制作技艺、黄家烤肉制作工艺、龙山小米5个项目参展。期间,德功龙山黑陶制作技艺在央视新闻栏目播出,广受好评。

因文化的浸润,章丘乡风文明,百姓和乐,处处散发着文化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