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办起乡村儒学讲堂 团结和睦村风变好
省文化厅驻郓城县黄集乡“第一书记”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发挥“文化帮扶”作用,在郭庄村开办乡村儒学讲堂,这也是菏泽市第一家乡村儒学讲堂。讲堂每两周开课一次,村民范永臣说:“‘第一书记’来俺村帮包,不仅帮我们脱贫致富,还通过讲堂教育村里人积善积德、学习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现在村里的风气变好了。”
郭庄村儒学讲堂根据村里实际情况,设计了三个“课堂”加一个“图书室”的模式。所说的三个“课堂”,第一“课堂”为村委会教室,第二“课堂”是幼儿园教室,第三“课堂”为村民每个家庭;一个“图书室”即在原有村图书室的基础上,新购进历史经典书籍充实为讲堂图书室。
担任第一书记的刘玉国介绍说,第一“课堂”是成人课堂,属于成年人教育部分,这也是讲堂的重点和最主要部分。因为郭庄村基础比较薄弱,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村委会被利用为教室。“教室正面是孔子施教画像,教室周围四壁张贴弟子规、二十四孝故事和论语警句宣传画,营造出儒学讲堂的良好氛围。课堂内容主要围绕孝的基本知识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故事,以及青年人如何做到尽孝与创业两全、孝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道德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和课题展开。”
村办幼儿园作为第二“课堂”,主要是为了开展少儿教育。刘玉国介绍说,结合孩子特点,制定了寓教于乐的幼儿园“三部曲”教育计划,即背诵弟子规、学写毛笔字和建立小小孝心园地,“主要是对村里孩子们进行启蒙教育,让孩子们在起跑线上就懂得尊敬师长,正气正派。我们还建立了小小孝心园地,开展‘我给妈妈洗脚’活动,孩子们每做一次好事赢得一朵小红花,让孩子们从小接受儒学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
第三“课堂”的内容主要是“三个一”进家门,即把一幅孔子像、一桢家训、一本弟子规教材分发到每家每户。作为第一、二“课堂”的延伸,第三“课堂”可以实现家家有良好的家训传承,引导村民培养健康向上、团结和睦、传递正能量、体现时代风尚的优秀家风。
“图书室”则是配合讲堂的专用“国学图书专柜”。村里原来就建立起了藏书丰富的图书室,第一书记又帮助购买弟子规、论语、三字经、汉书、增广贤文、唐诗三百首、宋词、庄子、老子、孟子等国学经典丛书,并从网上购买了至圣先师孔子像、24孝故事,进一步充实图书室图书品种,建立起儒学讲堂专用书专柜,供村民阅读、学习使用。
刘玉国说,自己还专门带领村民学员到泗水县圣水峪镇官庄村儒学讲堂听课,并签订了郭庄村与官庄村《乡村儒学讲堂共建协议书》,双方议定在乡村儒学讲堂教和学两方面互动互帮,互派学员学习,师资共享。“下一步,我们还计划邀请山东大学教授、济宁泗水圣水峪镇儒学讲堂老师及其他几位‘第一书记’授课,同时,安排郓城好人、本村好婆婆好儿媳现身说法,力求使讲课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村情民意,让村民听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