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泰山文明论坛成功举办

30.11.2020  13:24

11月22日,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与《东岳论丛》编辑部协办的第七届泰山文明论坛在济南举行。本届论坛以“儒家心性传统与当代心性儒学建构”为主题,旨在挖掘儒家心性传统思想资源,探索当代心性儒学建构路径。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安徽大学、华侨大学等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50余位学者与会。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少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东岳论丛》主编王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中国实学会副会长涂可国主持开幕式。

张少红表示,儒家心性之学由先秦儒家发其端绪、宋明理学使之蔚为大观,从古至今形成了独特而深邃的心性传统。儒家心性之学涉及生命的真谛、为人的工夫、为政的基础、人格的理想、教化的根基等方面,贯穿于儒家的天人之辨、性命之辨、体用之辨、群己之辨、义利之辨、公私之辨和身心之辨,构成了儒家思想体系的逻辑原点,是儒学的核心与灵魂,对心性问题的研究与论辩业已成为当今儒学界的显学和热点。

黄玉顺认为,第七届泰山文明论坛以“儒家心性传统与当代心性儒学建构”为主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他提出,以涂可国研究员为学术带头人的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团队近年来致力于儒学形态学的阐发与建构,心性儒学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广阔的学术生长空间。

王波结合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分析了当前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他同时提出,心性哲学是儒学的一项基本理论和思想传统,从儒家心性哲学的历史演变可以清楚地检阅儒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在儒学心性哲学中,人的问题、德性的问题可以说是贯通各种哲学问题的核心,也是当代心性儒学建构中应该把握的核心论题。

上午学术研讨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法生研究员提出,先秦儒家人性论谱系中除以生论性和以心论性之外还有以情论性的性情论,心性论从性情论发展而来,孟子以心论性的前提是以情论性。黄玉顺对“内在超越”观念进行了反思,他认为,无论是西方理性主义还是中国儒家心性主义超验哲学,其“内在超越”的超验性都试图取代超凡性,这导致了人的僭越,在凡俗世界的权力格局中也导致权力的僭越。涂可国反思了当前学界儒家心性论研究中的视角缺失问题,他引入责任伦理学视角,对儒家所言“善性”和“恶性”的责任伦理机制思想进行分析,阐明了顺应人性、开发人性、转化人性、约束人性等责任伦理。山东社会科学院路德斌研究员认为,围绕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而发生的千年争讼其实是一场无稽而无谓的人为错误,即后儒将本来只是一个经验命题的荀子性恶论错误地或不知不觉地当成了一个与孟子性善论一样的形上学命题来看待。清华大学刘贞麟教授通过对绘画作品的现场解析,阐述了儒学“中正观”的绘画之用。安徽大学解光宇教授对程颢“定性”说作了深入解析,认为程颢关于“定性”的论述并不象李翱那样简单地割裂性与情的关系,生硬地“灭情复性”,而是承认情感欲望的客观性,让人情顺应万物。清华大学方朝晖教授认为,中国文化盛行境界论与其“此世取向”的预设有关,即中国人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方式是在“此世取向”世界观预设下形成的。华侨大学冯兵教授通过分析孔子关于人性的论述及其“”“”思想中隐含的人性思想,指出孔子实质上主张善恶混存,这也是对当时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反映。

下午学术研讨环节,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曾振宇教授认为,孟子从心性论高度证明仁内在于人性,此仁本论的建构使以“孝君”为核心的孝本论逐渐退居边缘,实现了儒家内部的自我拯救。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沈顺福教授认为,儒家哲学史是一部追问本源之心的历史,亦即是一部心学史。从先秦到宋明,经验性本源向超越性本源的演变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心学发展的逻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张瑞涛教授认为,孟子“求放心”是自我主体性的自觉发挥,是主体自我“本心”“良心”的自我澄明,体现了“即工夫见本体”的工夫论特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齐金江研究员、《哲学研究》编辑部张丽丽博士、《管子学刊》编辑部张杰副编审以及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张春茂研究员、石永之研究员等20余位学者也都围绕会议主题作了发言。

涂可国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此次会议收到论文近40篇,涉及儒家性论、儒家心学、儒家思想、儒家伦理学、儒家文化学等诸多领域或视角,量多质优。发言或参与讨论的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发表了新颖深刻的观点或见解。他代表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同仁,向专家学者与媒体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深交流,共同推进儒家心性传统的阐发、当代心性儒学的建构以及儒学新形态的开掘与发展。

(撰稿/张衡    摄影/刘珊珊    编辑/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