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损失”16万 算一算齐河黄河大桥“小亏大赢”长远账

07.08.2018  17:26

每天“损失”16万 算一算齐河黄河大桥“小亏大赢”长远账

  ——深度解读齐河黄河大桥系列报道之免费通行篇

   8月6日,刘波光花了点儿油钱,就把鲜奶送到了济南市槐荫区的供应点,特意跑到超市换来的零钱没派上用场——齐河黄河大桥对蔬菜、水果、鲜活农产品等运输车辆免费通行。

    刘波在齐河办了十多年牛场,一天往槐荫区跑四五趟,除了走浮桥就是走济南建邦黄河大桥,绕远不说,走浮桥晃晃荡荡也不安全,而且光过路费一天就几十块钱,十多年就是十来万。当然,像刘波这样齐河、济南来回跑的人绝不在少数。

    之前,有媒体报道称,每天在济南、齐河两地之间往返务工、经商的有10000人左右,大桥开通后,每天将有5000—6000辆车通过,预计每年仅过桥费用就为大伙儿节约至少1800万元。刘波纳闷儿了:修桥收费是自然而然的事,毕竟政府投了十多个亿,但齐河黄河大桥这是怎么了?而且凡是德州、济南两地号牌7座(含7座)以下的车辆都实行免费通行,大伙儿是方便省钱了,政府不就亏了?

    8月6日,齐河黄河大桥管理处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健在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的目标就是将齐河黄河大桥打造成德州、济南两地群众的‘惠民桥’、‘交流桥’和‘友谊桥’。”自5月16日正式通车至7月16日,大桥共收取通行费200多万元,平均每天3万多元,如果对全部车辆都进行收费,每天最少可以增收16万元。这样一来,虽然两地的距离拉近了,但民心却远了。

    此外,齐河黄河大桥不仅有“损失”,每年还“倒贴”不少。于健说,前10年,每年用于大桥养护管理方面的费用达五六百万,随着时间延长,这笔费用也将同比增长。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在齐河却有免费通行的桥。短期看,齐河县政府是“”大了,但大桥所带来的无形资产却无法计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在宏观意义上成为生产要素流通的重要通道,越来越成为区域竞争最关键的因素。而齐河作为德州唯一一个沿黄县,对岸就是山东省会济南,位于省“一圈一带”战略紧密圈和核心地带,区位优越性不言而喻。对此,齐河的领导层很清楚:要加快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将济南的辐射效应引进来,同时做好与京津冀等地的协同发展。

    齐河黄河大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座桥由齐河县政府主导,前后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总投资十多个亿,全长近4000米,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并预留了轨道交通通道,是目前黄河上首座预设双线轨道交通的格构式钢混组合梁斜拉桥,融合了40多项发明专利,成为齐河、德州乃至全省交通网上的重要一环。

    多年以来,济南市场一半以上的蔬菜和牛羊肉来自齐河,是济南名副其实的“菜篮子”、“米袋子”。而自从德州被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后,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就成了一大目标。大桥通车后,绿通车辆免费通行,更多齐河乃至德州的农副产品将更便捷、低成本地走出家门,占据济南甚至全省更加广阔的市场,激活乡村振兴“一盘棋”。

    此外,今年德州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加快建设齐河中关村海淀高新园区,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加强招商引资、招财引智的力度。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是项目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就是招商引资。大桥开通后,齐河重大交通设施基本成型,园区平台健步成城,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对项目、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强,同时将德州济南及其周边地区的各大旅游景点串联成片,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势头更强。

    可想而知,对于齐河黄河大桥,政府放弃了眼前的“蝇头小利”,算全局账、长远账,抛弃短期损失,谋求长期受益,对推动齐河、德州乃至全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全域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真正体现了当地政府用“小财政”换取经济发展“大产出”的胸襟与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