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粮食产业经济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
省农业厅消息,山东将加快粮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大力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始终把粮食安全意识贯穿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全过程,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和“滨州模式”等典型示范作用,到2020年末,初步建成布局合理、链条完整、绿色生态、效益良好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粮食产业经济保持全国领先位次。粮食产业经济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绿色优质粮食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增加,粮食优质品率、主食品工业化率显著提高;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大型粮食企业达到100家以上、超过100亿元骨干龙头粮食企业达到10家以上,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力持续增强;粮食科技创新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培育壮大粮食产业主体
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做强做优做大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的骨干国有粮食企业,推动“一县一企、一企多点”一体化网络建设。结合国有资产统一监管,重组整合部分资产或企业,推动区域性粮食购销网络和仓储物流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国有、集体、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的新型市场主体。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推动大企业由大到强、中小企业高精特专发展。鼓励国有粮食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主体之间合作融合,培育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支持符合条件的多元主体参与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等。
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
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一批示范市、县(市区)和示范企业。继续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推进小麦粉、食用植物油适度加工,大力发展全谷物等营养健康食品。推动地方特色粮油食品产业化,发展杂粮、杂豆、木本粮油等特色产品。适应畜牧养殖业发展新趋势,继续实施“粮改饲”项目,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支持粮食副产品科研开发和饲料利用,发展绿色安全环保饲料产品。
深入推动主食产业化
开展主食产业示范提升工程,认定一批示范单位、培育一批主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米面、玉米、杂粮及薯类主食制品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大力发展方便和速冻食品,支持开发个性化功能性主食产品,保护并挖掘传统主食产品。加快推进马铃薯主食产业化。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新模式。
发展全产业链
深入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支持粮食企业以全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向上游以定向投入、专项服务等方式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下游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实现粮源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着力打造绿色、有机粮食供应链。开展全产业链信息监测和分析预警,引导粮食产销平衡。
发展产业集群
依托粮食主产区、特色粮油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打造一批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产业集群和临港加工企业集群,采取退城进郊等方式整合发展一批粮食产业园区。支持国家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基地)和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加强产销合作,支持粮食主销区来我省建设粮源基地和物流设施,鼓励省内企业到粮食主销区建立营销网络。
推动绿色发展
鼓励支持粮食企业探索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以绿色粮源、绿色仓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为重点,构建绿色粮食产业体系。发展绿色、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系统,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物耗水平。推广“仓顶阳光工程”等新能源项目,大力开展麦麸、麦胚、玉米芯、饼粕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发展新业态
实施“互联网+”行动,推进涉粮数据共享和开放,发展粮食公共服务平台,推广“网上门店”“体验店”等零售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依托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拓展物流运输、金融服务等功能。开发利用粮食文化资源,支持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基地和文化场馆建设,指导粮食产业增加旅游功能,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式消费等新业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