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何以“十二连增”
民以食为天。没有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粮食安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喜获“十二连增”,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428.7亿斤,比上年增长2.4%。粮食产量再次突破1.1万亿斤,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多年稳定在1.1万亿斤水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夯实了基础。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进一步稳定了向好的经济基本面。
政策好,人努力,是粮食产量获得稳定增长的前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今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支持力度,及时下拨2015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各种补贴资金,稳定了农民的种粮收入预期。
政策好连着人努力。党的重农抓粮政策有力地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继续稳定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0010.7万亩,比上年增加926.9万亩,增长0.5%。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侯锐表示,粮食播种面积的扩大,为粮食丰收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为粮食增产创造了改革性供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由于种植棉花、油菜籽等费工费时,比较效益较低,一些地区调减棉花和夏收油菜籽种植面积,扩大了冬小麦、玉米等粮食种植面积。数据显示,江淮部分地区棉花播种面积减幅接近30%。全国因播种面积扩大而增产粮食约67亿斤,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23.1%。
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为粮食增产创造了装备性供给。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每亩达到365.5公斤,每亩比上年增长6.5公斤,提高1.8%。“十二五”以来,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这表明全国一半以上的农田可以实现旱涝保收。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转入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
天帮忙,科技支撑,成就粮食生产史上难得“十二连增”
侯锐表示,今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天气帮忙。
今年以来,农业气象条件良好,灾害较轻。特别是去冬今春以来,粮食主产省大于10℃积温、降雨量、累计日照时数普遍高于上年。全国农业气象灾害总体较轻。
天帮忙加上科技支撑,成就了粮食产量“十二连增”。今年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玉米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489.8万亩,增长2.7%,拉动全国粮食单产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支撑有力。今年,各地继续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加大良种繁育和测土配方推广应用,免费为1.9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
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持续发力。数据显示,今年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约221亿斤,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76.9%。李国祥表示,“十二五”以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6%,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目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稳定在96%以上,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已全部实现了更新换代。(本报记者 高云才 朱剑红)
为稳定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喝彩
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24万亿斤,创纪录地实现了“十二连增”,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历史成就,值得为之喝彩。
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45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产出世界25%的粮食,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并且实现由粮食援助接受国向粮食援助捐赠国的转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粮食呈现了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国内粮价大幅度高于国际粮价。在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格局下,粮食生产要适应新常态,粮食改革要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型。
克服粮食生产矛盾,重点是推动粮食生产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十分迫切。在粮食供给侧比较宽松的情况下,调整种植结构时,要向粮食供求平衡态过渡,既不能过度调减,又要把握力度和节奏。要更加注重提高粮食产能,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无论怎样转、怎样调,都绝不能把粮食产能调低了、耕地调少了,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要千方百计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按照粮食价格改革的顶层设计,将来需要把粮食市场价格和对农民的补贴分开。把价格和补贴分开之后,可以激活粮食市场。(南 埂)
原标题【 粮食产量何以“十二连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