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导向促创新 创新成果显精品
【编者按】 2016年,山东社会科学院坚持以创新工程重大支撑项目为引领,强化精品导向,成果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决策能力不断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高端智库建设不断推进。全年成果数量约800篇,精品成果达到175项,精品成果数量和精品率比2015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既有对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也有旨在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的基础理论研究。本文在此集中刊发“创新工程”2016年部分精品成果简介,以促进“创新工程”再上新台阶、新水平。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库》第二批简介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库》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是山东社会科学院着力打造的《当代齐鲁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库》第二批于2016年12月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批收录的18种著作、1部获奖成果文集(共25本),是山东社会科学院树立精品意识、坚持精品导向,为切实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而推出的精品力作,总体上继续呈现出学风严谨、文风质朴、内容立意高远的特点,展示了山东社会科学院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准,展现了作者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担当精神。至此,《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库》分两批共34种43本,已全部出齐。其中,《科学社会主义通论(四卷本)》《新中国人口五十年》《树立新工业化发展观与中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分省区历史人口考(两卷本)》《构建信息安全保障新体系——全球信息战的新形势与我国信息安全战略的新思路》《小农经济整合路径与制度创新研究》等著作,着眼于中国道路、中国实践、中国问题的研究,体现了理论建构与回应现实的统一;《两汉汉语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探究》《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山东文学通史(两卷本)》《日本工商资本与近代山东》《齐鲁文学演变与地域文化》等著作,着眼于中国特别是山东历史文化的研究,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体现了中华文明延续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发展与起飞:转型中的山东经济》《城市化与农村人口转移——来自山东省的报告》《山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鲁苏沪浙粤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研究》《山东“文化强省”建设战略研究》等著作,着眼于山东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思考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方案建议,体现了立言述论与建言献策的统一。
随着山东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深入推进,《当代齐鲁文库》将会陆续推出更多优秀成果,包括今年即将出版的《三十年代乡村建设文库》(约50本)、《海外山东文库》(约20本)等为山东特色齐鲁气派新型智库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提供更加坚实的精品成果支撑,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哲学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2016年1月,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唐洲雁研究员倡议并指导设计,由杨金卫、韩冰主编的《强国战略:从“一五”到“十三五”》一书,作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支撑项目正式立项,经过课题组近一年的团队攻关,近日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除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13个五年规划(计划)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实施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13个五年规划(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取得的巨大建设成就,在我国建设史和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应当很好的总结。回顾我国13个五年规划(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我们可以汲取丰富的经验启示,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历史智慧和智力支持。
《强国战略:从“一五”到“十三五”》一书以强国战略为主题,以五年规划(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为主线,系统梳理建国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成功实践经验,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我国从弱到强的强国战略的有关问题,重点剖析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念引领、战略抉择、政策导向与实施策略,系统总结和深刻揭示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基本规律、阶段特点与经验教训。本书既深入分析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在实施强国战略中的理念承继、战略接续与政策延伸,又系统分析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在实施强国战略中的理念创新、战略创新与政策创新,对于深入研究探讨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把握党的治国理政规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实现我国“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山东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 简介
庄维民研究员主编的《山东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齐鲁书社2016年11月出版)一书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支撑项目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十一章,约三十五万字。该书是首部研究山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通论性著作,填补了山东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的空白,丰富完善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整体性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该书的出版对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海经济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因地缘关系,山东自古在东亚国际关系史和文化交流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山东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一书以时间为经,以史实为据,把山东半岛与朝鲜和日本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从史前时代到现代开埠划分为七个时期,逐一进行细致的梳理和研究,并对不同时段提出了诸多新颖而富有见地的观点,体现了“论从史出”的中国史学研究的传统,再现了几千年来山东半岛与韩国、日本的海上贸易及文化交流实况。
《山东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全书引文多达千余处,涉及文献380多种,包括二十五史,多种中朝、中韩、中日关系史料,地方史志、港口史、海关史,日本、朝鲜、韩国、俄国、美国等多种海内外文献及当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等,可谓古今中外,浩繁翔实。此外,典籍史料与考古文物结合,互为印证,相得益彰。此书框架结构合理,语言优美顺畅,逻辑思维明晰,运用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梳理了山东海上丝绸之路的缘起、嬗变及演进的历史轨迹。
另外,山东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沟通山东半岛与朝鲜和日本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且承载了诸多无形和有形的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必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和发展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山东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一书的出版,将会对山东半岛的对外交流和旅游产业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该书由山东大学出版社2017年2出版,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的重大支撑项目。
《立法法》修订通过后,全国享有立法权的地市级主体由49个较大的市扩展至284个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问题成为实务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该书是积极回应地方立法权扩容趋势,深化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研究的重要成果。一是对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历史、现状、未来、性质、意义和问题、挑战及其对策、建议、体制机制建设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二是对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亟待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如地方立法权扩容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地方立法权基础理论、地方立法权制度建设、地方立法权的地方实践、地方立法权的法治意蕴、地方立法权的规范依据、地方立法权的权力性质、地方立法的基本原则、地方立法权的权限范围、人大主导立法的制度保障、地方立法能力提升的制度建设、 科学民主立法的实现路径、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民主机理与机制完善、立法评估制度、立法权规制研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是对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具体实践性问题,如立法的计划与规划、地方立法权如何行使、地方立法工作的路径、地方立法的具体步骤、地方立法权面临的现实问题、地方立法权制度设计、政府法治机构的实践与作用等进行了全面研究。本书对服务地方立法实践、丰富立法理论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研究》简介
由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主持编写的研究专著《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研究》,是2016年度山东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支撑项目《加快化解山东产能过剩的思路与对策》的最终成果,该重大支撑项目承担单位是山东社会科学院高效生态经济研究创新团队。该研究专著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12月正式出版。
产能过剩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特定经济社会制度安排的双重结果,当今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曾产生过或依然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发达市场经济体产能过剩的制度性原因有明显差别,特别是中国产能过剩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体的产能过剩的制度性原因根本不同。产能过剩涉及到经济、社会、工程技术、人口乃至文化等多种因素,衡量产能过剩的指标至少可以从工程技术与经济两个维度进行。化解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方面,山东是当今中国的经济总量大省,但却是大而不强的经济大省;中国是当今世界的经济总量大国,但却是大而不强的经济大国。在人口规模和结构方面,山东是中国的第二人口大省,也是老龄人口大省;同样,中国是世界老龄化大国而且老龄化速度非常快。在经济结构方面,山东与全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比重、城乡收入比等高度相似。在要素禀赋方面,像全国一样,山东矿产资源种类多,海洋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的要素禀赋条件优越,也是劳动力资源大省。在经济区位方面,山东既与东部沿海省市有紧密联系,西部又连接着欠发达的广阔腹地,这一切从客观上造成了山东像全国一样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空间和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在发展进程方面,山东和全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比较接近,而与发达的江苏、浙江和广东相比则有明显差距。所以,以山东作为经验空间,研究加快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
本专著以山东作为中国的经典缩影,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山东化解产能过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加快化解产能过剩对于山东强省建设和走在前列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山东加快化解产能过剩的总体战略构思,包括化解产能过剩的指导思想、坚持原则和目标要求。
《走出彷 徨——马克思教你科学独立地思考》简介
《走出彷徨——马克思教你科学独立地思考》一书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团队支撑项目“唯物主义辩证法通俗读本”的最终成果,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郝立忠研究员担任课题主持人,承担书稿的主要撰写任务;张松、颜景高、王善英、李明副研究员以及张培培助理研究员任团队成员,参与书稿的研讨和校对工作。该书2016年12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力图站在哲学形态学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和基本精神进行概括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形成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且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哲学,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在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常识的同时,大力提高人们鉴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言:中国人民是怎样从思想上站起来的。从意识形态与民族精神生产力的关系问题入手,结合中国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重新诠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回顾中国两千年来特别是近代以来指导思想的变迁与历史兴衰关系的基础上,阐述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今中国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第二部分,对唯物主义辩证法基本理论展开阐述,共有“马克思主义来了”“神奇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灵魂”“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先进的理论指南”六章。第三部分: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丈量世界。主要是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对当今的各种社会思潮以及中国改革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
本书主要作者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撰写过《作为哲学形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理论与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哲学形态学》等个人学术专著,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具有比较准确、深刻的把握,在行文中既有从哲学形态学高度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新观点、新见解的阐述,又有对唯物主义辩证法基本精神和基本要素的通俗表达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适宜于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
《山东省文化建设全融合战略研究》简介
《山东省文化建设全融合战略研究》由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正式出版,作者徐建勇。该书属于山东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一项重要成果,被纳入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涂可国主编的《中国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全书共十章、22万字。
本书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精神支撑和显著特征。2007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坚定地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与经济强省战略一起作为推动山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走在前列的双引擎。在文化发展战略上,山东相继实施了文化体制改革战略、文化产业大集团带动战略、文化产业大项目带动战略、文化品牌建设战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战略等。目前山东急需建立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立法执法更加迫切;急需文化科技领域的攻关突破,推动传统文化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建立清晰稳定的新兴产业形态;文化发展需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文化消费迅速扩大与新型城镇化进程对文化要素的要求,恰好提供了契合点;文化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文化因素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体育业等加速渗透,融合发展的态势越发明显。
根据当前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山东十几年的文化改革发展实践,采取“全融合”发展战略是今后山东文化建设的必然途径。“全融合”发展战略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文化加”:为加快文化发展,需要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资本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融合,进一步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效益;二是“加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价值引领提升作用,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体育、金融、高新技术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使文化要素向城镇建设、现代农业、工业升级改造等领域渗透,不断拓展文化发展空间;三是“文化乘”:在消费需求改变、技术变革、政策松绑的推动下,文化产业包含的90多个细分行业快速从分工走向融合,“三网融合”“全媒体”等概念让文化发展出现了无限可能。本书的基本研究内容除三个层面,对于文化市场、文化安全、文化政策等领域也有探讨。
《勇立时代潮头,肩负历史使命》简介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讲话内容高屋建瓴、旁征博引、融通古今、汇通中外、情真意切、鞭辟入里,全面阐述了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明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紧迫任务,是指导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2016年5月24日,山东社会科学院召开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议,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以此为契机,于6月3日组织召开全省社会科学院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座谈会讲话精神。与会人员结合自己单位的实际,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等进行了探索交流,一致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国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
依托《山东社会科学报道》,山东社会科学院组织院内专家学者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深入阐述,形成了一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论文。同时,将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和全省社会科学院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发言进行了编辑整理。本书由上述论文与发言材料结集而成,反映了山东社会科学院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