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味人物特稿与精彩外语故事 ——电影小年中的奥斯卡样貌

25.02.2015  12:08

虽然奥斯卡颁奖礼一如既往的热闹,冷面笑匠“巴尼叔”串场主持中,关于男女平等、肤色平等、尊重少数性取向等议题也在不痛不痒的上演着,但最后仍然是一部忠实反映好莱坞“中年危机”的《鸟人》大获全胜,除了失手影帝外,拿到了所有该拿的奖项。

但是,相较于网络和坊间放大并缅怀着的1994那个电影大年,刚刚过去的2014年,或许算得上是全球的一个电影小年。年初2月柏林电影节亮相的《少年时代》和《布达佩斯大饭店》两部作品,一不小心就领跑了全年,轻松拿下金球奖剧情和喜剧类两个最佳影片大奖。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捞走包括导演、制片人、演员等工会最多奖项的,也是远至8月末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片《鸟人》。往年常见那种、年末颁奖季才姗姗来迟的强力竞争者,不但再没非我莫属的霸气,反而一部部成了打酱油的陪跑者。

细拉一遍最为重头的最佳影片候选者,会发现这些电影犹如一篇篇命题的人物特稿影像版,全是一些有着各种毛病和不足以方便还原人性真实度,却更可供时代讴歌的大小人物,他们是克里斯·凯尔和马丁.路德.金这样的国家英雄(《美国狙击手》、《塞尔玛》),是霍金和图灵那样或身或心有着障碍的英国科学天才(《万物理论》、《模仿游戏》),是有着俗世和职业烦恼的艺术家(《鸟人》、《爆裂鼓手》),是可以让每个观众自我代入的成长孩童(《少年时代》),是虚置传奇下让我们啧啧称奇的酒店经理(《布达佩斯大饭店》)。当然,电影离不开可爱人物,生动特稿人人爱看。可就像有多少人受得了捧着手机接连读完《惊惶庞麦郎》、《汪峰:精心怒放》和《徐静蕾:我还是相信爱情》等出色报道一样,补课时的遍览这些奥斯卡人物传记电影,也注定会是一件容易审美疲劳的苦差,更何况,它们当中还有几部根本称不上美。据我自己口味直接点名批评的话,就是《模仿游戏》、《美国狙击手》和《塞尔玛》这样的英美主旋律。

若论创新,作为领跑者的前三甲,也只是各自导演在自己艺术语言体系内有着突破,甚或将个人风格表现到极致。韦斯.安德森让《布达佩斯大饭店》成为自己色彩浓烈作品中最为饱和的一部,让极具脸谱化和独特造型的角色们又更进一步穿上光鲜衣料,有着招牌式的举手投足;新一代的雕刻时光大师理查德.林克莱特,不过是就着以往十年碰一遭的男女离散爱情故事(《爱在XX》三部曲)之时间感,带出《少年时代》这样用十二年光阴纪录少年的连续成长故事;将三段体故事玩到纯熟的伊纳里多,在有了完整表述故事和呈现浓烈情感的《美错》后,《鸟人》也就顺理成长的成为其磨练艺术风格的试验田。真正具备颠覆性的只有《爆裂鼓手》一部,当观众认为剧情朝着一个好看的励志故事奔去时,却突然撞到狠狠而满盈的负能量,当然这般颠覆性,也实在难敌2008年那部看似没个结局的金像作品《老无所依》。在讲求正统价值的学院,科恩兄弟的那次获奖着实是奥斯卡历史上一大冷门。

技术类奖项领域,既然再没有去年那样可以包办从摄影到剪辑、从视觉到音效的划时代牛逼巨作(《地心引力》),对于隔行如隔山的门外汉批评家们,就全数回归个体趣味和审美差异度极大的判断当中。你觉得《透纳先生》的雾蒙蒙油画效果够曼妙,她就独爱《修女艾达》可以清晰雕塑轮廓的黑白影像;我觉得《星际穿越》传达的太空死寂足够真实,他又青睐《美国狙击手》中几乎擦着耳边飞过的M16枪弹声。高产的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倒是一枝独秀的为《布达佩斯大饭店》和《模仿游戏》贡献了风格迥异的配乐,前者有着符合角色性格和故事发展脉络的东欧风情旋律,让人记忆深刻,后者则完全将锋芒收敛,隐藏于谍战剧情背后,甘当铺成氛围的绿叶。

约书亚.奥本海默2012年那部更像是当代艺术作品的《杀戮演绎》,让印尼反共大屠杀的刽子手们得意洋洋走上舞台,炫耀着自己的“丰功伟绩”,虽有着让人痛心和愤怒的巨大力量,却无奈在去年的最佳纪录片选择中,败给关于伴唱歌手的一部稀疏平常作品《离巨星二十尺》。而紧接着,更接近纪录艺术本质的姊妹篇《沉默之像》,绝对可以成为今年最出色的电影,却或许是因为将对屠杀默许行为的指控直至美国政府,而连入围资格都没获得。有意思的是,关于斯诺登和棱镜事件,那部有着更直接指控意味的《第四公民》,又作为最佳纪录片的有力竞争者,而有着充分的“民主抗争”通道。莫非是,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现时的恶得揪住不放的逻辑?除对政府的指控之外,纪录片候选者们,依然有着如同往届的身份结构——环境问题(《地球之盐》、《维龙加》),历史溯源(《在越南最后的日子》),艺术探案(《寻找薇薇安.迈尔》)。至少,在我看来,这些作品没像前年赢家《寻找小糖人》那般,在明知角色命运情形下,还为塑形精彩剧情,而刻意以探索频道的节奏,制造着解谜般的悬念。

最后,在最佳外语片方面,这次也没去年《绝美之城》那般一枝独秀的力作。遵循讲大家能懂好故事原则的学院,在剔除了舞台实验感浓烈的《寒枝雀静》和作者意味过强的《冬眠》两部欧陆影展大赢家后,分别选择了来自五个不同国家的、自怨自艾着诉说内战乱局、历史创痛和现实困境的电影。奥斯卡最后选择了《修女艾达》这部讲述二战后波兰民间伤痛的电影,但是《廷巴克图》呈现西非极端宗教圣战者占领的城池会有着怎样一番面貌;《金橘》重构阿布哈兹冲突年代一间农舍的紧张气氛;《荒蛮故事》让人看到阿根廷怎么有着与《天注定》里中国社会神似的暴戾情绪;《利维坦》在天高普京大帝远的俄罗斯滨海,塑造一个以卵击石的个体悲剧。相较最佳电影竞争者们的那些“人物八股特稿”,似乎这些第三世界的故事更有意思更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