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书香润乡村 "微光"获点赞
书香润乡村 “微光”获点赞
——记河南内黄农家女李翠利和她的微光书苑
“文化部的人来咱村了!”2月6日上午,受文化部领导委托,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张永新来到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马上乡李石村,走进了村民李翠利创建的微光书苑。
“我非常想推广微光书苑的模式,就给文化部写了一封信,没想到文化部派人来调研了。”记者眼前的李翠利难掩激动。这位34岁的农家女创建了微光书苑,让更多乡亲和农村孩子“零门槛读书”,赢得了文化部的点赞。
李翠利(右)在微光书苑。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晓霞摄
超市书架播撒文化种子
“有一年年底,一个歌舞团来村演出后,一些留守儿童竟然学着演员的样子讲起了荤段子。”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李翠利依然痛心疾首。这样的痛心,让她原来就有的办书苑的念头更强烈了。
李翠利经营着一家小超市,与乡亲们接触很多,对乡村文化环境也有着自己的观察。她发现,乡亲们物质生活逐渐富足,但精神生活明显贫乏。帮助乡亲们,特别是让孩子们远离不健康文化的侵蚀与伤害,建一个供乡亲们免费借阅的书屋,让文字净涤心灵,让健康文化滋润农村的想法在她脑海里越发清晰。
李翠利的想法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她怀揣父亲支持的和从超市进货款中挤出的1000元钱,到县城买了500余册书,把超市原本摆放白酒的货架腾出来,摆上了书。无周末、无节假日,不分职业、无论老幼,无须任何费用、证件,只要在超市经营时间内,远乡近邻、行走过客可随到随借。
她给这个书屋起名微光书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把文化的种子撒在家乡的土地上。
17家合作店惠及7万余人
“什么也不要,她图什么啊?”“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刚开始,李翠利的做法受到质疑,书架旁也是少有人影。
好事也要引导,李翠利不断想办法,借书的孩子奖励糖果一块,写下读后感奖励笔记本一个,还利用乡亲购买间隙,宣传读书好处。慢慢地,光顾书架的人渐渐多起来,直到排起了队。
29岁的李红琴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来超市购物时,李翠利引导她借阅。李红琴说:“我小学都没毕业,就是字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它。”李翠利就手把手教她查字典。当天,李红琴试着借了一本《怎样做个好妈妈》,临走时,李翠利提醒她同时借走了一本《新华字典》。
“是翠利让我爱上了读书,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个好妈妈!”现在,李红琴成了书店的常客,她的两个孩子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自2011年11月李翠利创建微光书苑,到2012年4月第一家分店开张,如今微光书苑的零门槛借阅模式推广到了17家合作店,合作单位有超市、旅店、诊所、美容店、蛋糕房、幼儿园等,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经营场所,受众有7万余人。
给乡村带来文化之光
借书的人多了,原有的书逐渐难以满足乡亲们的阅读需求。为了节约资金,采购的一些“便宜书”却是盗版,错误很多影响阅读,更是让李翠利愧疚。
为了买正版书,李翠利超市的经营款好不容易凑了2000元,转遍县城大大小小的书店,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才买回113本书。母亲看着女儿满脸愁容,拿出了自己养老的2000元。即使如此,日益增加的借阅量,也让李翠利难以承受了。
于是,内黄县城出现了一位骑三轮车的女子,徘徊于旧书摊和各单位门口寻找旧书。其间,李翠利遭遇过被怀疑是骗子的委屈和被拒之门外的尴尬。一次,她用电话预约了一部分旧书,冒着寒风骑行几十里地,却被告知为了迎接检查仓促把旧书当废品处理了。“我坐在路边大哭了一会儿才缓过劲。”
李翠利的执着与真诚,让微光书苑获得了越来越多机构、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的支持。县委宣传部、县妇联、工会、乡政府提供各种服务,上海市“都市书坊”发起人陈宗恺先生捐赠书籍120册,著名学者唐荣尧捐书600册。如今,微光书苑已有各类存书5万余册。
2014年,李翠利在微光书苑的基础上创办了“儿童之家”,义务组织留守儿童读书、写作业、做游戏,最多时有30多个孩子集中在书苑中。
现在,相关部门已开始着手制定支持微光书苑的具体措施。“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农村文化,希望微光书苑这个模式能最大化推广,给乡村带来文化之光。”李翠利开心地说。
(光明日报记者 刘先琴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麒洋)
原标题【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书香润乡村 "微光"获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