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内蒙古:牧民家的变化说不完
随着冬至的临近,西乌珠穆沁草原进入一年中最冷的季节。茫茫四野千里冰封,但处处充满生机。
12月20日,恰逢周六,西乌旗吉仁郭勒镇扎格斯台嘎查苏·呼格吉勒图的冬季牧家游旅游点迎来又一批客人。他们家住锡林浩特市,乘着周末,一家3口特意驱车70多公里,来体验一下牧民冬季新生活。他们踏雪漫步,冒着寒风拍摄牛群、马群,品尝原汁原味的手把肉和奶食品,晚上还要在蒙古包里住一宿……
“老是生活在城里,都不知道真正的冬季草原是什么样了。冬天虽然冷,但是人也少,更能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安宁。”他们说。
一家3口还邀请苏·呼格吉勒图夫妇穿上传统蒙古袍,合影留念。
蒙古袍是苏·呼格吉勒图的爱人亲手制做的,里子是洁白的羊羔皮,柔软轻便;面子是带有蒙元文化图纹的锦缎,艳丽华贵。金黄的腰带一束,很显身段,男的挺拔,女的窈窕。他们身上穿的蒙古袍是自己做的,脚下的棉皮靴子,也是自己动手做的,还是手工纳底。看着这快要失传的手艺,游客都夸苏·呼格吉勒图的爱人心灵手巧。
苏·呼格吉勒图搞家庭旅游已经5年了,生意一年比一年好。今年,他家旅游点的蒙古包由7座增加到11座。往年,他们家只是搞夏季旅游,但一直想搞冬季旅游,增加收入,但限于旅游点路难行、用电难等问题,一直未能付诸实施。
今年,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深入推进,一到冬季就发愁的路修通了,电也通了,各种基础条件改善了,将原来的想法变成现实也就水到渠成了。他自己设计、投资30多万块钱给蒙古包装了地暖,做了保温。蒙古包再也不像原来那么冷了。没想到,旅游点一开业,还真就有人来。
“在西乌旗甚至锡盟,搞冬季旅游,他家是头一家。也在摸索中,现在看来还挺成功的。城里的人对大自然总是充满向往,随着牧区条件越来越好,冬季牧家游肯定也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西乌旗委宣传部部长乌兰说。
其实,苏·呼格吉勒图的“正经”事业是养马和夏季卖马奶。他家有200多匹马,卖马奶是他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近80匹产奶马一天能挤200多公斤马奶,两口子虽然从早晨4点就起来忙乎,但还是根本忙不过来,就得雇10个人,光工钱差不多就得支付10万元。苏·呼格吉勒图说:“这也算帮其他牧民增收了。”
苏·呼格吉勒图当然赚得更多,市场上30多块钱1公斤的马奶供不应求。顾客有时要提前1天甚至几天预订,每天下午四五点钟,马奶就买完了。
苏·呼格吉勒图特别自豪,因为每天来买马奶的客人有当地的,也有北京的、南方的,其中还有一部分要特供内蒙古国际蒙医 医院 ,因为马奶酒对医治一些疾病有特效。客人来一趟都会买一二十斤。主要产奶期70天下来,苏·呼格吉勒图三四十万块钱就赚到手了!再加上客人吃饭、住宿的费用,挣得就更多了。
收入不菲,两口子也忙得更有劲头了,早晨4点钟就起床,到外面把马群赶回来,准备让工人挤奶。早晨6点多就有客人来了,卖奶收钱,做饭、煮肉,安排住宿,有时还要出门去买菜,有忙不完的事儿。
苏·呼格吉勒图养马和卖马奶已经有11年的历史了,最初只有十几匹马,那时马奶才6块钱1公斤。11年时光飞逝,用苏·呼格吉勒图的话说,“这十几年,牧民家的变化说也说不完”。
苏·呼格吉勒图打算明年再盖1套马圈,让设施更完善些。
他还是个有心人,这么多年,他收集了很多牧民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接羊羔的毡口袋、做酸奶的竹筒、弓箭、烛台、皮口袋、摇篮……他还专门腾出一个蒙古包来进行展览。
他说:“我从小就喜欢这些玩意儿,都是跟别人要的,有些是人家不要捡回来的,也没花什么钱。”
以前的破烂现在都成了宝贝,游客来了总忍不住摸一摸,看一看,了解了解。每年,旗里的蒙古族小学都会请他去给孩子们讲一堂课,讲蒙元文化,讲牧民生产生活故事,讲风土人情。那些即将淡出现代牧民生活的牧民先辈的日常用具,对孩子们非常有吸引力。
“小孩子们特别喜欢听我讲,都觉得好玩,争着抢着问这东西叫什么名字?做什么用的?”苏·呼格吉勒图说着,开心地笑了起来。他从没有想过,自己的爱好,有一天能给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快乐。(本报记者乌日图那斯图、刘国新、陈春艳、巴依斯古楞,见习记者姜晓莹锡林郭勒报道)
原标题【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内蒙古:“牧民家的变化说也说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