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组织复排《白毛女》,再续民族歌剧经典传奇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债,整七那个天,三十那个晚上还没回还……”还是那熟悉的唱词,还是那熟悉的旋律,不变的是经典的魅力和观众的热情。
70年前,民族原创歌剧的开山之作《白毛女》在延安诞生,成就了民族歌剧的传奇。70年后,民族歌剧再续经典传奇。由文化部组织复排的2015版《白毛女》,11月6日晚,在陕西省延安市解放影剧院举行了全国巡演的启动仪式并进行了首场演出。
延安首演后,《白毛女》将赴山西省太原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广东省广州市、湖南省长沙市、上海市、浙江省杭州市、山东省济南市、吉林省长春市等地进行全国巡演,12月15日将回到北京中国剧院连演3场,总演出场次将达19场。
原汁原味又富有时代气息
“还是那个味道,还是那个感觉。”熟悉的旋律把77岁的吉坛老人的思绪带回了70年前。
吉坛退休前是延安电影院的美工,70年前他有幸观看了《白毛女》在延安的首演。他清楚地记得,那天人山人海,观看演出的有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有八路军战士,还有各界群众,他是唯一一个观看首演的娃娃。
6日下午,听说《白毛女》又来延安演出了,吉坛便和老伴早早赶到了影剧院,为的就是重温对经典的记忆。
为了让新版《白毛女》保持“原汁原味”,全体主创和演职人员除了认真学习了历史,了解《白毛女》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还积极深入生活,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
今年正月十五前后,剧组30余人赴“白毛女”原型地——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河坊村实地深入生活,其中不仅包括雷佳、侯克明、刘凤德、金卅等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还包括曾参演过《白毛女》的78岁的王起飞和63岁的王静。
大家分散住在老乡家,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柴、放羊、包饺子、贴饼子、点卤水豆腐……老乡们手把手地教给这些80后的青年演员,让演员们对几十年前杨白劳、喜儿的生活环境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通过实地考察白毛女洞、奶奶庙、黄家大院,参观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纪念馆以及白毛女陈列馆,演员们也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体悟。
新版《白毛女》除了保留原作的经典品质外,还结合时代特征和演员特点进行艺术创新,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新版《白毛女》更加强调回归歌剧艺术本体,突出音乐性、歌唱性和旋律性。比如对“赵大叔讲红军”“穆仁智强抢喜儿”等几场戏进行再创作,把以前的对白和台词改成了唱段,增强了歌剧的感染力;“喜儿和大春在山洞相逢”一场,恢复了两人的二重唱,声情并茂,引人泪下。同时,无论是剧情处理、演员表演,还是音乐编配、舞美设计,都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薪火相传 后继有人
从以王昆等为代表的第一代“白毛女”,以郭兰英等为代表的第二代“白毛女”,到以彭丽媛等为代表的第三代“白毛女”,再到以雷佳等为代表的第四代“白毛女”,“薪火相传”的含义在这一次复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据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介绍,彭丽媛在百忙中多次抽出时间审看和指导剧目修改,并专门给主演上课,亲自为他们排戏示范。年逾九旬的贺敬之老人,仍数次到现场观看《白毛女》内部合成演出。85岁高龄的郭兰英专程从广州来到北京,辅导演员排练长达20余天。
为让青年演员真切地体会角色,郭兰英一遍一遍地给演员做示范。喜儿哭爹一场,她真情投入地表演示范一次,就能让全体在场的人落泪一次。有一回,郭兰英表演向杨白劳“下跪”,第二天膝盖就肿得老高,又引发了脚趾感染。她就每天一早提前到医院让医生挤出脓液,然后忍着指尖钻心的疼痛,一瘸一拐到现场接着排练。她总是对大家说:“我要把我知道的都传下来,要不然对不起那些大师。孩子们,快来拿吧!”
此外,复排期间,历史上曾参演《白毛女》的张玮、孟于等老艺术家为排演工作积极建言献策,柳石明、王起飞、李继奎、郝伟彤、王静、王宝珍等老艺术家为青年演员进行了一对一辅导。他们克服身体的病痛,调整原有的生活习惯,每天坚持指导演员排练。
他们对民族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深深感染了青年演员。“演员们从刚开始的按时到场,变成提前候场热身;从下午的休整,变成自发进行练习提高;从有我的戏我在场,变成全体演员观摩学习排练。这一切,都为剧目成功创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诸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