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环境压力倒逼治理模式变革
“环境信息公开可以分散环境监管的风险,化解矛盾,避免‘邻避现象’的发生。”对环境信息公开带来的社会效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在论坛上直言。
此外,环保部宣教中心环境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副所长阳平坚、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等做了主题演讲,分别就信息公开及扩大公共参与等当前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并开展了圆桌会谈,回答现场提问。
常纪文介绍说,因为PX 事件的反复上演和PX 工厂的设立四处碰壁,“邻避现象”多次出现在我国的环境事件中。
据了解,“邻避现象”最先发端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指的是政府推行某项政策或者审批设立监狱、工业区、游民收容所、核电厂等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项目时,目标地域的公众发动的不愿意接纳该项目的社会运动。邻避现象’的出现,伴随着微信、微博的高效传播,一些现象在传播中发酵,最后导致群体性事件。‘邻避运动’的出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意味着中国已逐步进入环境优先的发达阶段,也意味着具有新特点的环境保护社会运动开始走向高潮。”他表示。在常纪文看来,“邻避现象”是公众规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本能社会反应,是对政府和企业整体缺乏公信力的一种群体对抗。“有时候,有关部门没有出面对一些污染物的环境危害进行科学解释,使得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官方解释不够,信息公开不对称、不科学,导致公众的知情权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常纪文举例说,如PX 事件的发酵,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一些人相信了谣传的似是而非的“科学原理”或者实验数据,使矛盾激化。
“总体上看,‘邻避现象’的出现,说明传统的保护环境权益、人格权和财产权的管控式的国家和社会管理模式的效用已经用尽,需要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通盘考虑,既强制守法,严格执法,又加强利益和行为疏导,加强多赢的共治和协商法律机制的建设,充分尊重社会的利益、公民的私权及公民参与和监督政府和企业的愿望。”常纪文说。环境公益诉讼仍显乏力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将于明年起实施,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作为专门的一章被写进去。其中,环保公益诉讼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这体现了环保的民主性。”常纪文分析说。同时,他还对环保公益诉讼的个别问题表示了担忧。他表示,目前我国环境社会组织的发展极不平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约有近2000家环保社会组织,大部分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其中符合新《环境保护法》提起诉讼条件的仅300来家。经过调研发现,这300来家社会组织中,有技术和经济条件提起诉讼的大约不到一半。因此,环保社会组织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司法解释应当兼顾的问题。对此,常纪文认为,新《环境保护法》规定的“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太不明确,如社会组织的经济收益一旦与诉讼挂钩,就可能违反该项法律,从而使得社会组织对提起公益诉讼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有必要对“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予以界定。在他看来,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与美国的环境公民诉讼相比,放宽了社会组织的公益诉讼起诉条件限制,但也存不足:一是排除了公民的起诉权;二是从最高人民法院新近成立的环境审判庭的职责看,不准备包括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受案面显然比美国的公益诉讼狭窄。“目前,一些地方试点的环境审判庭、合议庭,案源都明显不足。”常纪文说。
“破解新媒体时代的环保不能承受之轻,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是捷径,也是必由之路。”阳平坚说。他分析说,发展转型期,多种社会矛盾集中交织爆发,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危机并存,过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项目好但信息公开不足,忽视公众参与和沟通,群众对项目不了解甚至误解,政府没有因势利导却“强行”推进项目,民众以集体“散步”表达不满,高压维稳导致局面失控。这要求,在公众无序参与社会治理的全媒体时代,必须重建政府公信力、探索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共同监督,为推动区域主要污染源减排而系统搭建微博互动体系平台,是从山东省开始的。”作为国内环保NGO 组织的代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山东省环保系统的微博不只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其中@ 青岛环境、@ 滨州环境等互动性强,@ 生态梦人、@ 豫鲁风骨等个人工作微博也高度活跃,形成了一个网上信息发布、接收举报、互动交流为主的覆盖全省的环保微博工作体系。”马军说。在他看来,政务微博覆盖面广,传播力强,拓展了信息公开的范围,不但可以倾听民意,征求意见,还便于交流互动,提高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度。微投诉信访平台,可与信访部门及时联动、快速反应,处理相关环境违法问题,有力促进了环境执法。张波在演讲中阐述了山东环保公众参与的“三段论”:公众监督把“阴暗面”亮出来,政府顺应民意认真整治,整治效果再接受监督。结合山东环保实践,张波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定律”—任何企业、行业乃至地区的发展,只要与公众改善环境的需求背道而驰,其发展的道路就必然越走越窄,最终将难以为继。
链接: http://news.163.com/14/1121/01/ABHOT2UM00014Q4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