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转型优势看济南如何“走在前列”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其最重要的动力仍是全面深化改革。本报在2014年推出“深改元年”系列综述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推出“深改前沿”系列综述,关注济南全面深化改革进程。
驱车驶过建邦黄河大桥,一直向北,用不了多久就能在西北方看到一大片崭新建筑。这片建筑群是济南中小企业的最新聚集地——齐鲁鑫茂科技产业园。在这个园区的20号院,济南菲奥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转。这家生产电源滤波器的企业正处在成长期,产品供不应求但规模还不够大。对他们来说,这种新式工业园区是企业发展规模由小到大的最合适平台。对于济南市来说,这种新式工业园区是经济加速转型、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加速落实的重要载体,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走在前列”要求所必需依赖的创新发展平台之一。
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是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和要求。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一直十分关心关怀,多次就山东改革发展作出指示,对山东发挥“领头雁”作用寄予厚望,对山东“走在前列”的要求一以贯之。前不久,在视察山东一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大局出发,对山东“走在前列”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指示。
山东要“走在前列”,作为省会的济南更要争当排头兵。1月6日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具体部署。新形势面临新常态。随着发展动力的转换,经济增长点正在更替。对我市而言,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把着力点放到产业结构调整上来,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上水平、上档次、上附加值,更加重视和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努力打造省会经济升级版,才能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才能在“走在前列”过程中竞逐发展“杆位”。
信息的巨量释放,已深深改变了这个时代。而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则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足够的加速度。
济南的这个冬天雨雪天气很少,对于项目建设者来说是个好消息。在济南综合保税区内,晶正电子项目已完成厂房主体建设并通过验收。其填补世界空白的直径3英寸、厚度300-700纳米铌酸锂单晶薄膜产品,距离大规模生产又近了一步。
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是济南的比较优势,积累了较为深厚的基础。近几年,济南信息产业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20%,已成为济南增长速度最快、创新能力最强、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之一。正是看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趋势和潜力,济南把加快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及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确定为重要发展战略,将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掌握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是做大做强信息产业的关键。一些济南本土信息产业企业大力推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浪潮高端服务器天梭K1研发及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天岳碳化硅衬底材料打破国外垄断,成功实现规模量产;山东华芯富创大尺寸OGS触控屏生产线实现量产;中创软件牵头承担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
济南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扎实有序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济南先后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林业局批复的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并入选国家首批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和应用试点示范地区、云服务安全试点城市。政务云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在国内首开政务云建设运行新模式。智慧城管、智慧公安、智慧国土、智慧市政等四大工程扎实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让济南“走在前列”有了更足的底气。
经济转型升级需要高端载体平台作支撑。济南的“三谷”“三园”“一区”代表着“济南制造”“济南创造”“济南服务”的未来。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科技革命正在兴起,互联网技术加快发展,颠覆式创新、跨代创新层出不穷,大数据、云计算与工业4.0(智能化制造)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抓住这些产业发展的契机,就必须有足够规模和成熟的发展载体和平台。
面对新业态的变化,济南较早进行了产业布局规划。在高度重视和强化11个省以上产业园区功能的基础上,近几年济南先后规划、引进和建设了一批富有支撑力的现代产业发展平台。目前,已建和在建的主要包括:“三谷”——济南金谷、济南药谷、济南创新谷;“三园”——齐鲁软件园、中新智慧园、新材料产业园;“一区”——济南综合保税区。
“三谷”的加快建设为金融服务业、创意产业、医药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孵化器和加速器。
“三园”的打造与升级,让济南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有了更多的落脚点和着力点。
“一区”即济南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一年来,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经济总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21.87%,税收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21.95%,固定资产投资61.5亿元、同比增长50%。
济南打造经济转型升级崭新平台载体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正在筹划建设的还有中新知识产业园、中瑞生态城等。这些平台和载体的逐步建设成熟将产生极大的磁石效应,吸引着创新创业的要素加速聚集。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一座城市的经济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对于济南来说,实现“走在前列”的目标,要求科技创新的步伐越快越好。
当前,传统增长引擎马力下降,必须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产业结构调整上来,不断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创省会发展新优势。
济南有加快科技创新的传统和基础。早在2006年,济南就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建设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政策之实、力度之大,一度在全省、全国引起较大反响。自建设创新型城市以来,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均增长了3倍;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了8倍,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驰名、著名商标增长了4倍;国际、国家标准达到107个。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也极大推动了实体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06年以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
刚刚过去的2014年,济南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修订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强化政策资金的引导带动效应,加快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园区聚集,建成国家级科技园区6个、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0个、“863”成果转化基地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新认定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5家,新建院士工作站9家,在高性能海量存储系统、大型伺服压力机、生物质石墨烯等领域实现技术工艺新突破,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对新产品贡献率保持在40%以上。
重大科技专项是科技金字塔的塔尖。近年来,济南一些龙头企业以科技研发为主导,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技术创新引领带动企业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科研人员永远是创新的主力军。但中高端科技人才现在大多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很多科研成果没有从实验室走出来形成现实生产力。济南正在做的就是更加重视中青年科研人员的作用,加快研究推行科技成果入股分红等政策措施,使创新收益更多向研发团队和主创人员倾斜,让科研人才“名利双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与使用,尊重创造、鼓励创新,着眼产业需求,运用市场机制,培养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团队、产业领军人才,搭建创业平台,构筑人才高地,支撑省会发展。
经济加速转型升级,带来的是济南加快发展的更强动力。1月6日举行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较好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这句看似简单的表述恰恰反映出一座城市发展的活力、创新的高度和改革的深度。至此,济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已经连续两年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从之前的落后到赶超,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变化的表象,反映出济南经济发展加速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未来,这个赶超还要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