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要为农业发展拓展更大空间

09.02.2015  12:55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在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民收入“十一连快”的基础之上,开展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既是高起点上的主动作为,更是问题导向的顺势而为。

  为什么说是高起点上的主动作为?从国内看,农业连年丰收后,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产品消费、加工需求增长可能减弱,为推动农作物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时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全面实施,使农业生产的保障重点更加突出,为推进农作物结构调整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空间;农产品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未来优质农产品需求潜力显露,人们不仅要吃饱吃好,而且要吃得安全营养,为推进农作物结构调整带来了市场动力。同时,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大宗农产品库存消费比均处于历史高点,这些为我国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供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可以说,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推动农业发展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恰逢其时。

  为什么说是问题导向的顺势而为?这是因为在粮食连续多年增产的同时,我国农业发展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的矛盾依然突出。东北黑土地质量下降,部分地区耕地重金属超标、地下水超采,“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并存,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与生产发展矛盾日益凸显;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一面是接二连三的农产品“卖难”,一面是消费者对高品质牛羊肉、蔬菜、水果的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农产品品质结构与居民消费快速升级的矛盾日益凸显;粮经饲结构不合理,一面是农作物秸秆焚烧屡禁不止,一面是玉米、大豆等饲料原料供不应求,一面是耕地地力持续降,一面是养殖业粪肥污染治理难,种养结合不紧、循环不畅的矛盾日益凸显;一二三产业融合不足,一面是农业的生态、社会、文化等功能挖掘不足,一面是农业附加值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表明,我国农业已经到了调整结构的重要节点,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势在必行。

  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表明新一轮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并不是在原有结构上的修修补补,不是少种几亩粮、多种几亩菜的问题,而是要树立大生态、大食物、大市场、多功能四大理念,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为农业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针对粮经饲结构、种养结构结合不紧的问题,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草牧业,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培育特色农业等,更加强调了“跨界”发展,强调了要引导农民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只有如此,“保供给”才不仅仅是家家米缸有米、菜篮有菜的温饱水平。一号文件中还提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等论述,正是对提高农业效益、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绝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农业结构调整,曾导致粮食生产连续5年徘徊不前。上世纪90年代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由于对粮食生产有所放松,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粮食产量连续下滑。新形势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必须充分总结汲取前面的经验教训,跳出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把稳定粮食产量作为前提,把提升粮食产能作为根本,坚持粮食产能不能调低、基本农田不能调少、农民收入增速不能调慢、生态环境不能调坏四条底线。只有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中国人的餐桌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安全才不只是一个梦。

  (叶贞琴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