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我省在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中,泗水县、蒙阴县聚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壮大特色生态经济。泗水县食品产业产值增速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三年增幅均保持在13.5%以上;“蒙阴蜜桃”品牌价值达到34.7亿元,蒙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连续5年增幅居全市首位……以绿色、循环、低碳为特点的“美丽经济”,直接为当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富裕生活,也充分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确保我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县域经济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新动能。”省发改委县域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地方政府和企业须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性,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生态立县的泗水模式
泗水县重点围绕生态文明开展试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生态文明与县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泗水模式”。在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互动发展中,通过“五个结合”,贯彻落实“两山论”。
生态文明与传统工业相结合,打造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地。把“生态”理念融入工业发展、企业培育,打造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摒弃以过度消耗资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模式。目前,全县已形成食品饮料、彩印包装、新型建材、机械制造、造纸、医药和新能源为主导的“6+1”生态工业体系。
生态文明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打造文化生态旅游新高地。立足生态特色,以生态乡村休闲游为突破点,引导各镇街加快乡村旅游、休闲养老产业发展,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升级版。围绕打造高品质休闲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发挥生态和泉水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东部泉水文化、南部生态观光、西部圣源文化、北部龙凤幽谷、中部民俗休闲”五大旅游板块,以泉水、乡村、生态为核心资源的全域化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已建成旅游景区(点)40余处,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区1处、国家AAA级旅游区5处。
生态文明与循环农业相结合,打造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地。突出生态特色,围绕优势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特色化产业化水平,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型生态农业路子。大力发展资源利用型循环农业,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农作物秸秆年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推广沼气池项目,兴建“一池三改”沼气工程7000户,建立“养殖—沼气—沼渣—果(蔬菜)”循环农业产业链。
生态兴则文明兴
蒙阴在试点过程中,树立“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相统一的理念,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培植林果业、畜牧业,积极发展“兔-沼-果”、“猪-沼-果”等循环经济,全县林果面积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递增,年产兔毛4000多吨。“蒙阴蜜桃”品牌价值达到34.7亿元。生态工业方面,以“生态红线”倒逼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生态绿线”引领企业跨越发展。
按照“服务经济发展,添彩最美乡村,建设文化名城”的定位,蒙阴注重继承保护,着力培育生态文化,形成了生态、文化、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在传统文化保护中,整合沂蒙文化、算圣文化、崮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农村历史街区、传统民居院落等物质文化遗产和生产、生活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的保护;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中,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全面实施了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广播电视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引导村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的文化特色村,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县180个村建起了生态文化广场,210个村建起了生态文明画廊,261个村建起了农家书屋,有线电视入户率居全市首位。
与此同时,蒙阴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把生态和谐理念贯穿到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以重要交通干道和沿河宜居地带为骨架,调整优化村镇布局,编制完成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对全县345个村逐一编制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分别明确环境整治示范、新型社区发展、特色产业主导、红色文化传承、风景名胜带动和庭院循环经济等重点发展方向,做到了规划全覆盖。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及配套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累计清除垃圾近3万吨,栽植绿化苗木200万株,投入200余万元先后建立了5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中,民生支出占比连年位居全市前列,一批城市道路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启动实施,城乡居民就业、医疗、教育、养老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连续5年增幅居全市首位,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