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罕见病患者家庭:维持生命背后的艰辛

28.02.2015  23:18

  2月28日是国际罕见病日,罕见疾病常为先天性、慢性、消耗性疾病,给患者和其家庭造成的痛苦巨大。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部分罕见疾病已成了“可治之症”,且疗效良好。但是由于罕见疾病药物(由于罕见病患病人群少、市场需求少、研发成本高,很少有制药企业关注其治疗药物的研发,因此这些药被形象地称为“孤儿药”。)十分昂贵,大部分患者面临着有药无钱的窘迫局面。面对每年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的巨额医疗费用,许多贫困的家庭往往只能选择放弃。而后果就是一个个生命的夭折,一个个家庭遭受巨大的打击。

  在济南市历城区港沟镇有这样一户人家,为了救治得罕见病的孩子孙小(化名),家里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家里没有几样像样的家具,一家之主——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为了给孩子买药打两份工,长期加班。

  “满院春光”背后的光景

  走进孙小家,记者看到院子大门上写着满院春光四个字,春光里却一片寂静。三间屋子,没有像样的家具,电视上罩了一层灰尘,好像很久没人看了。孙小和他的母亲、爷爷、奶奶就住在这里。

  孙小今年13岁,是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患儿。在他还是新生儿时,疾病筛查确诊,治疗至今,靠药物维持。“他吃了药就和正常人没什么分别,可是一停药就会头疼、抽搐。”孙小的奶奶说,因为头疼时有发作,六年级没上完,孙小就退学在家了。平日里,老两口在家照看孙子,孙小的父母出门打工。

  “险些放弃”之后的坚持

  孙小的爷爷抹着眼泪说,孩子爸爸有一段时间想要放弃这个孩子,但被两位老人拒绝。“我们当时能借的钱都借了,不论怎么样,也要救活这个孩子。”现在孙小每天都要吃药,一年的药费就12万元,因为负担不起,他的父母只能到外面打工。

  孙小的妈妈告诉记者,她现在在村里打两份工,每天加班。孙小的爸爸也在外地打工,过年都没有回家。问到以后的打算,她眼中闪着泪光:“现在不敢想以后,只要有钱,有一丝希望,就要给孩子吃药治病。”

  在谈话间隙,孙小的母亲拿出了一封求助信,她说,她已经尽了全力,实在没办法才会想到写求助信,希望能得到帮助,让儿子能按时吃上药。

  山东省探索式推动“孤儿药”研发

  孙小的病,属于其中一种罕见病。记者通过查询了解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65‰-1‰的疾病或病变,目前已确认的罕见病有5000~6000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据了解,山东省近年来也在努力探索研发“孤儿药”,全力救治罕见病患者。

  28日上午,山东省红十字会、山东省罕见疾病防治协会、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举办“国际罕见病日”座谈会。据山东省罕见疾病防治协会会长、省医科院党委书记韩金祥介绍,山东省罕见疾病防治协会近年针对我国“孤儿药物”的需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罕见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同时,山东省罕见疾病重点实验室已经开展了孤儿药物他米巴罗丁的研发,正在进行临床批件的申报。在此基础上,将继续以探索模式推动“孤儿药物”的研发。

  山东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李全太介绍了山东省红十字会关于罕见疾病的救助情况,他表示,山东省红十字会决定把罕见疾病救助作为一个重要的项目纳入“博爱齐鲁”红十字品牌建设的内容,并设立山东省红十字罕见疾病救助基金,希望通过政府大力支持、公益组织发挥作用、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方式,把这个专项基金做大做好,以救助更多的患者和家庭。

  李全太表示,下一步,全省红十字会将加大罕见疾病救助基金的宣传募捐工作力度,积极募集社会资源,汇聚全社会人道力量,发动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共同参与罕见疾病防治研究,支持贫困罕见疾病患者和家庭的救助。

  与此同时,他呼吁,全社会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伸出双手、奉献爱心,为罕见疾病患者尤其是患者贫困家庭献出一份爱心、贡献一份力量。(文/王晔)

  如想帮助罕见病家庭者可拨打捐款热线:0531-85599979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