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肝片吸虫病咋诊治

19.08.2015  10:13

  羊肝片吸虫病是由片形吸虫寄生于羊的肝、胆管内引起羊贫血、黄疸、消瘦、营养不良等为特征的一种寄生虫病。在潮湿沼泽地方放牧易引起本病地方性流行,并造成死亡。

  发病情况
 
  沙河市一养羊户以饲养绵羊为主,羊群中出现有贫血,颌下、颈部甚至胸部皮下水肿的现象。羊只消瘦,放牧时掉队,食欲不振,病程长,在家治疗效果不明显,严重者死亡。遂来我院就诊,根据解剖及镜下观察诊断为羊肝片吸虫病。

  临床症状
 
  病羊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易断,食欲不振,逐渐出现贫血症状,黏膜苍白,且越来越严重。眼睑、颌下、胸下发生水肿,水肿逐渐加重,明显可见颌下、胸下皮肤下垂,触之有波动感。后期出现拉稀,重者死亡。
 
  病变表现为肝萎缩,质地变硬,边缘钝圆,胆囊肿大,肝胆管内有棕红色虫体。水肿部位有黄色胶冻样物,其他器官变化不明显。

  初步诊断
 
  镜下观察肝胆管内发现的虫体可见:虫体扁平,外观呈叶片状,虫体前段呈圆锥状突出,头椎后方变宽为肩部,肩部后逐渐变窄。可见口吸盘和腹吸盘,腹吸盘大于口吸盘在肩的平行线上。根据虫体的形状可诊断为肝片吸虫。

  治疗方法
 
  对有症状羊进行氯氰碘柳胺深部肌肉注射,配合VB12。大群用丙硫苯咪唑进行全群驱虫,对驱虫后的粪便堆积发酵以杀虫卵。症状较轻的病羊注射后逐渐好转,病症较重的则预后不良。

  预防措施
 
  要控制本病的发生应根据流行特点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本病流行特点为:肝片吸虫多在夏末,秋季感染,于第二年春季出现明显的症状。急性者秋季即发病。多于潮湿沼泽地区多发。需要中间宿主——椎实螺,在温度适宜时尾蚴逸出螺体,附着于水草上,且发育成囊蚴。羊吞噬了带有囊蚴的水草后而感染。囊蚴到达肠腔后,幼虫就从囊蚴中脱出钻入肠壁,进入腹腔,到达肝脏,再进入胆管,在胆管内发育为成虫,引起羊肝炎、胆囊炎的一系列症状。
 
  据其流行特点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驱虫。每年对羊进行两次定期驱虫,一次在秋冬初或由放牧转为舍饲之后,另一次在冬末夏初,羊由舍饲转为放牧之前。驱虫药物可选择丙硫苯咪唑
 
  2.消灭中间宿主。在放牧地方消灭椎实螺,用1:50000硫酸铜溶液对放牧地区喷洒。
 
  3.禁止去低洼、潮湿、有椎实螺的地方放牧。不让羊饮用不流动的水,让羊饮用井水或流动的河水。对于综合防控单靠个别放牧者不会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放牧者都应重视起来,集体行动才能达到一定效果,减少不必要的伤亡。